這陣子好像又開始流行法式西點了,先是 Macaron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最近則在很多人的blog上都看到了可麗露的照片,偉展之前帶我去晶華酒店吃 buffet時,還特別提醒我要吃一種名為可麗露( Cannelé )的點心,不過當時只剩下兩三只瑪德蓮( Madeleine )小蛋糕,而吧台後的點心師傅說,可麗露早就被掃光了。不過,我一直偏愛瑪德蓮小蛋糕,所以那天吃了巧克力、抹茶兩種口味的瑪德蓮也吃的很開心。(那天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柏麗廳的另一邊更像一個 大型水族箱 ) 星期四晚上,偉展拿著兩盒西點來,是他們同事在露天上團購的法式西點,他帶了七個可麗露和五個原味的瑪德蓮給我,還特別強調賣家是法國人哦!我第一次吃到可麗露,外皮吃起來有種焦糖香,脆脆的,有一點點咬勁,內心吃起來很柔軟,不會有甜到發膩的感覺,一個晚上,七個可麗露就吃掉了五個,留了兩個當星期五的早餐吃,即使隔了一晚,吃起來依然香氣十足。 不過,這個賣家做的瑪德蓮就比較沒那麼合我的味了,也許是自己一直保有第一次吃到的瑪德蓮是「又香又甜且吃起來紮實」的貝殼蛋糕,所以我猜想,也許是針對台灣人的口味有再調整過,但我也無從比較,因為不知道所謂 道地 的瑪德蓮是什麼口感。不記得Paul有無販售瑪德蓮,但印象裡店裡的可麗露一個售價為85元,幾乎比一個便當要貴,而台北101樓下的Jason's出口處曾有一個小點心櫃在賣法式點心,其中也有瑪德蓮,價錢也是接近一個便當,所以,平時要我去買這些昂貴的小點心,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第一次是吃到瑪德蓮,是年紀很小的時候,吃了別人家的喜餅禮盒,裡面有這種漂亮的貝殼蛋糕,吃起來又香又甜,一直念念不忘,長大後如果有吃到裡面有瑪德蓮小蛋糕的喜餅禮盒,我都會覺得新娘一定甜美可人,婚姻一定幸福甜蜜,呵!但小時候我不知道那貝殼蛋糕有個這麼可愛的名字,一直到我讀了《追憶似水年華》才知道貝殼蛋糕的名字這麼麼美麗,而叨絮的普魯斯特也在第一冊裡寫了近四頁因為瑪德蓮所引起的回憶: 母親著人拿來一塊點心,是那種又矮又胖名叫「小瑪德萊娜」的點心,看起來像是用扇貝殼那樣的點心模子做的。那天天色陰沈,而且第二天不見得會晴朗,我的心情很壓抑,無一中舀了一勺茶送到嘴邊。起先我已掰了一塊「小瑪德萊娜」放進茶水準備泡軟後食用。帶著點心渣的那一勺茶碰到我的上顎,頓時使我混身一震,我注意到我身上發生了非同小可的變化。一種舒...
詩人們總說,當我們回到童年時代生活過的一幢房子,一座花園,剎那間就會找回從前的我們。~追憶似水年華(3) p.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