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昨日的記事與民間信仰的回憶

三峽行脩宮所拍到的鳳蝶

◎人擠人的行天宮

昨天是農曆二月初二,民間信仰的土地公生日。永和的店仔街福德宮真是熱鬧到翻了-我覺得不論哪裡,今天四處都翻了。

早上我們奉長輩之命先去行天宮拜拜。行天宮不論什麼時候都是香火旺盛,四周的賣香和供品的攤販幾乎都是靠這裡的香火在維生。星期日的行天宮比平常時候來得熱鬧,要是遇到像今天這種日子,更不用說,腳不用動,人潮自然就會把你推著走,只是要特別小心不要被香灰燒到。小時候都會去行天宮或是三峽白雞山的行脩宮拜拜,但一直到後來才知道這兩座寺廟拜的是同一個神明。

小時候,我們會排隊等收驚,只記得那時候不用等很久,一下子就輪到了,年長的師姐拿著香枝在問過姓名後,口中念著我們聽不清楚的話語,香枝在我們的頭頂、胸前和背後輪流晃動著。關於「收驚」,我曾聽媽媽說過外婆在台南鄉下會幫村子裡的小孩收驚,儀式的動作我並不了解,只聽過曾經有看到碗中的米粒會直立起來。後來我查了維基百科,才知道原來這是收驚方式的一種。即使科技不斷的進步,這種民間習俗,很慶幸的流傳了下來,也因為現代人的心愈來愈空虛,藉由這樣的一個信仰的力量來穩定心神,當一個人的情緒和心思都穩定下來,行為也不容易偏差,也不容易造成社會問題。

排隊等了約三十到四十分鐘,現場有師姐們幫忙維持排隊的秩序,這條人龍非常的長,兩邊各有四位師姐,兩邊都排了非常長的人龍,繞了三四圈有。快輪到我時,我看著這些灰白頭髮穿著藍色道服的師姐們,她們是出自於什麼樣的心態來服務這些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甚至人龍隊伍中有些年紀較大的老奶奶們會帶著幾件晚輩的衣服請師姐們收驚。我也看著排隊的人們,和廟宇中的人,如果人與人之間的相遇是種緣份,那今天和這些人排在一列中的緣份是什麼?我剛進寺廟時,人多到我不知道要把手上的香放在哪,有個媽媽看我無所適從,就告訴我把香放在點香台就好,話講完,我還未道謝,這個媽媽就消失了。

◎土地公的生日-3百多年的永和店仔街福德宮(地圖

之後回到永和的店仔街,周邊道路已經陸續有台北縣其他地方的土地公廟的車子在等著經過。旁邊剛好有個警察局,警察也出動幫忙維持秩序。我們停好車,走進店仔街,看到八家將正在「表演」,四周都是人,不知道什麼原因,也許是他們臉上的線條或是晃動手中法器的聲音,當然也有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的一些回憶,我心裡有種畏懼的感覺。

店仔街的福德宮不大,但香火也是非常的旺盛,每年土地公生日都會辦一百五十桌,發放六千個壽桃,繞境活動也都是非常的盛大,但今年我則是第一次在這樣的節日參加活動。當我依照參拜的順序,拿了壽桃要回家時,看到鍾馗出現。其實我有點驚訝在這樣的場合裡看到鍾馗,在印象裡,跳鍾馗是生人勿近的(一旁看電視的老爸說:看祭什麼啦!趕鬼當然是生人勿近。今天土地公生日,當然可以看啊!這個問我就知道了啦!然後再自言自語的說,我是天主教的。)

前面說的小時候的記憶,也是在國小時的事,不過就比較不是那麼有趣。阿祖過世後,家裡不斷的發生意外,問了神明後,需要辦一些儀式,而且全族的人都要參與。印象最深的是在各種儀式中,有一個跳鍾馗的儀式,那天早上就被大人告誡那個儀式是生人勿近的,連聲音都不能出,所以下午就要趕快洗好澡,晚上乖乖待在房裡,子時一到不管聽到什麼聲音都不要發出聲音。我還記得大概晚上十點,我們這些女性眷屬們通通聚集在離家有一小段路的工寮房間裡,門窗緊閉,連燈都只開小小一盞。時間一到,從三合院那傳出祭典開始的法器的聲音,剎時間,全村的狗都吹起「狗雷」,狗兒此起彼落的哀號聲讓人聽的膽顫心驚。當那鑼鼓聲漸漸靠近工寮時,我已經抖得像什麼一樣了,在我身後的姑姑大概也是緊張,一手抱著我,一手摀住我的嘴。一群人緊繃著神經,聽著隊伍經過時,衣服的沙沙聲和風吹過外面樹林的聲音,明明是大熱天,那時卻冷的讓人汗毛豎立。一直到那些細碎的沙沙聲都不見後,我們才鬆了一口氣,我真的被嚇哭了。

這樣的記憶一直存在我腦海裡,也許是因為這個經驗,我從不敢質疑台灣的民間信仰力量。然而當昨天我看到鍾馗出現時,很自動的和小時候的記憶連結起來,儘管今天的場合是熱鬧喜慶的,但也是讓我神經緊繃。

之後我們看到天兵天將經過,讓我想起有一年夏天回南投,全家去城隍廟拜拜,也忘了腦海裡出現了什麼念頭要走向家人,我就在經過某處時突然跌倒,在地上摩擦了一小段距離,爬起來時才發現我在「馬面」前停了下來,肩上也因此留下了一個橢圓形的淡褐色疤痕。偉展看著陸續經過的天兵天將,他覺得這些習俗流下來是好的。有些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可以從事這類的活動,也可以藉由信仰的力量避免他們誤入歧途,而在台灣,大小節慶裡都會需要這些八家將或是天兵天將出現,所以也算是一個穩定的工作,除此之外還可以保存傳統文化,現在很少人懂這些習俗了。

小時候外婆會從廟裡拿一些善書給我讀,可以藉由書籍裡的文字了解佛教、道教神明的由來,了解因果與輪迴,有些警世的故事在告訴我們要珍惜資源、不要做傷天害理的事。在教育不普及的年代,宗教信仰也有教育的力量,藉由信仰的力量來維護社會秩序,不過,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許是人心的複雜程度提高了,宗教信仰的力量薄弱了,被誤用了,連文化都不見了。

◎碎碎念

離開行天宮後陪偉展到光華商場附近看LCD,順便看看EeePC的行情。真是受夠了那邊的店家,只要是女生開口問價錢或是問內容,他們就一臉不耐,不然表明就是女生不要玩Linux系統的東西,價錢從一萬五千元到一萬三千元都有,開價一萬五千元的那個店家擺明就是隨便喊價認為我會傻傻的買,真是被氣到臉都皺起來了。也因為我們穿得非常休閒,所以他們也是愛理不理的,偉展說:「大概穿得太像沒錢的學生吧!」

離開福德宮後,我們到壹陸壹,這個星期日還是延續上星期電視報導的後續效應,人排到馬路上去了。偉展排隊,我則回家換小一點的包包,因為走得很快,所以回到壹陸壹時,偉展剛好拿著咖啡出來。今天喝到一直很想喝的陸壹濃縮,偉展說,當他拿著陸壹濃縮走出店時,有個排隊中的客人問他那是什麼,他想都沒想就說:「濃縮濃縮我愛你」然後看到吧台裡的希洛在笑。我說:「錯了,濃縮濃縮我愛你因為一些原因從沒有出現在menu上過,而且那是用牛奶。陸壹濃縮可以算是康寶藍的某種變身版。」喝完咖啡,也因為人多沒辦法向他們說再見。回到家看到雨漣在twitter上寫著:

…然後週日的E61真的太誇張了,居然七點不到就賣完拉鐵門了。(在我最需要它的時候拋棄我,大哭:~~~)
後來我在電話裡跟偉展說,他說他有打電話問大哥情況,是不是需要幫忙?大哥說,下午太累了,中場休息一個小時,八點多繼續開始忙。

我看著很久以前的那條圍裙,想著:「電視的力量真大。」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留言

  1. 請問是什麼節目報導阿? (沒看到 :~~~~~)

    回覆刪除
  2. 是過年前錄的食尚玩家,不過,訪問大哥的部份是沒有播出來的。

    回覆刪除
  3. 啊,原來是中場休息。我看到鐵門拉下來就沒過去了。

    這禮拜依舊是滿到街上,拿著一本書乖乖排乖乖等,但老實說,自己的心裡還是有那麼一點的「私心」,總覺得排著長長隊伍,吧台裡手忙得停不下來的E61,不太像E61啊。...

    回覆刪除
  4. 雨漣,
    今天下好大的雨,在從捷運站走到公司的路上,想起有一年十月和妳去聽Creative Commons的解說,之後我們一起去壹陸壹。
    那天也是雨天,雖然雨沒那麼大,不過壹陸壹人沒那麼多,好像只有我們兩個客人?

    和妳一樣,我也有一點私心。不過,人家是開店做生意囉!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公告:更換網址為 www.yingchu.net

使用「.tw」域名的網址已有一段時間,在台灣的春季連續假前一天,我決定把域名自原本的 「.tw」 改到「 .net 」,從國家及地區頂級域名(ccTLD)更換為通用頂級域名(gTLD)。對一般人來說,只是換個網址,但實際上更換域名不僅影響網路搜尋引擎排名,也因我無法設定舊網址自動跳轉到新網址(301 頁面),加上我平時較少使用社群平台,導致許多瀏覽者可能無法得知我已更換網址,RSS 讀者也無法自動收到新文章。 目前我只能在 X(twitter)、LinkedIn上公告我已更換網址。 請大家更新自己的書籤至「 https://www.yingchu.net 」,有使用 RSS Reader 習慣的使用者也更新至「 https://www.yingchu.net/atom.xml 」或「 https://www.yingchu.net/feeds/posts/default 」。 更換域名的原因 1. 費用因素 自 2014 年開始使用「.tw」域名,每年付台幣 700 元,使用已超過 10 年。當時選擇「.tw」,除了想告訴瀏覽者這個文章作者來自台灣外,「.tw」比「.com」或「.net」每年維護費用便宜近 50%。這期間我也曾購買其他新頂級域名(New gTLD),如「.world」、「.asia」等,並使用不同註冊平台。有些平台為吸引新客戶不時推出特價活動,例如我一直關注的「.net」近期就有優惠。同時,移轉服務商後「.tw」的維護費用也低於 HiNet,進一步強化我更換域名的意願。 2. 較友善的管理介面 原本透過 HiNet 購買的「.tw」域名,其後台介面不夠直覺,常常找不到設定功能。每年僅登入一次,幾乎無法記得操作流程。今年登入時才注意到其實有提供多因子驗證(MFA)功能,但過去完全未曾留意,也從未收到相關通知。自 2014 年至今,我印象中這個系統介面僅更新過一次,早期的版面文字更小、操作不便。 當我在其他服務商購買「.net」域名後,發現他們的介面在手機與電腦上皆清晰易用。因此我也將其他域名集中轉移至同一註冊商管理。新的註冊商同樣提供 MFA,我也不儲存信用卡資料,讓集中管理更加輕鬆安全。 3. 無法接受「.TW」註冊局(registry)的政策 促成我犠牲 10 年 SEO成果的臨門一腳,是因為收到一封台灣ccTLD管理者(即註冊局,台灣的註冊局...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

生成式 AI 使用記錄 -- Deep Research

當OpenAI將Deep Research先開放給 ChatGPT Pro 的使用者後,已經有一群使用者驚訝於它的產出,沒多久,OpenAI已 開放給付費的使用者 來使用 Deep Research功能,讓更多人都能受惠於這套功能帶來的方便。 當我在 ChatGPT 裡使用 Deep Research 讀完我幾年來處理的文件、寫的報告內容後,它依這些資料產出的速度相當快,除了可以搜尋網路文章外,也同時參考我所上傳的資料。因為已經讀過我整理過一次或經過多次編修的內容,所以產出成果也有一定的品質。 這樣的發展促使我思考「知識工作者」是否可能真的被取代?科技進步就是不斷的在縮短資訊落差,減少因為資訊落差造成的不平等,但仍有可能因為運用資本的程度不同而產生不平等。 就現階段來說,使用者要讓生成式AI按提示語(Prompt)工作,取得高品質且符合需求的資料、辨識產出的成果是否存有虛構的內容,都需要依賴使用者本身對該領域的專業程度,才能寫出正確的提示語。在我今天的操作過程中,如果沒有先前累積的知識,可能也無法讓AI開始工作。 知識工作者在未來,存在的意義可能會像「翻譯」一樣,將客戶的需求「翻譯」為指令,限縮這些生成式AI在搜尋的範圍,提高產出的準確率及品質,減少內容的幻覺,,也像一個具基本能力的「編輯」,編修文章中的字句,更貼近「人類」的語言,或客戶需求的專業語言,而不是像機器一般的語言。 Deep Research 不僅縮短產出文章的時間,還沒有創作者在產出文章時的陣痛期,例如面對排山倒海的資料確不知從何處開始著手整合,又或是完全不知道要去哪裡找資料,又該從哪裡開始。在對話的過程裡,生成式AI也會一起把範圍縮小,讓目標更明確,也是不錯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