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試讀]龐貝-在字裡行間捕捉古城的幽魂

龐貝英文版書封

  • 書名:龐貝(Pompeii)
  • 作者:Robert Harris
  • 譯者:林淑琴
  • 出版:如果出版社
  • 維基百科中的龐貝城
  • 封面取自英國Amazon。
收到試讀本是在除夕的前一天,這對我來說是挺有意思的事,在除夕前直到初二,我都窩在家裡,不開電腦,只開電視,只看HBO,連書(花精的教課書)也懶得翻。

龐貝一直是我喜歡的古城市故事之一,我有一本95年由時報出版社所出版的《龐貝-掩埋在地下的繁華》,作者是Robert Etienne,這本小書因為它編排的方式讓人很「難讀」,所以我是斷斷續續的翻著這本書,但書裡的一些圖片和解說讓我一直很難忘。拿到小說試讀本時,看到封面上的那對男女不禁讓我莞爾,那應該是麵包師傅Teretius Neo和他妻子的畫像,為什麼會出現在完全不相干的小說封面上是一件很莫名其妙的事。當時社會中的女性都能獨當一面,女人當家是很平常的事,也能在街上自由走動,雖然沒有選舉權和投票權,其實但也不像小說中的女性地位這麼低落。

在看這本小說的同時,我也同時的閱讀多年前買的那本關於龐貝的書本。Robert Harris書中所寫的許多角色和許多故事確實是存在的,比方說書中提到由被解放奴隸之子所重建的Isis女神廟,確實存在著,但只有建造者的名字,也就是六歲的Popidius Celsinus(書中角色為賽辛),由父親出資建造神廟,進一步進入議會;小說中提到的秋秋拉(Cucula)和紫迷麗(Zmyrina)也確有此人,她們的確從事特種行業,不過是考古學家們發現在她們住處的外牆上以文字擁護一位C. Julius Polybius的人競選,但這位候選人卻命人要求把宣傳文字漆掉,因為她們的社會地位太低,怕影響自己的選情。那個年代的選舉並不像現在這樣有那麼多花招,由候選人站出來拉票,而是由他們的鄰居出來背書,有點像我現在做的,試著為一些試讀本寫些好話。除了這些人物外,最後也提到了當時的富婆Julia Felix,不過,以電影的方式來說的話,這個角色是以念台詞的方式出現她的名字。畢竟這是小說,作者也把某些人物的個性揉合在一起再改造,比方說當時一名富有的女祭司歐馬希雅(Eumachius)在家中供奉莉維(Livie),這位女祭司在小說中似乎成了安普萊(Numerius Popidius Ampliatus)的妻子夕霞,而原本沒被記載的被解放的奴隸安普萊反而是小說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在公元62年大地震後重建整個龐貝城的重要人物,雖然在歷史上重建這座城的是一位龐貝美女Sabina Poppaea,她在大地震那年嫁給當時的皇帝尼祿,要求他幫助受災的龐貝城居民。

畢竟是讀小說,但也在虛實之間得到許多樂趣,配合著龐貝城的街道地圖,可以知道男主人翁艾提利是從哪個門進入,走到哪,看到哪些神廟或建築。龐貝城共有八個城門,如果我沒弄錯的話,艾提利第一次進入龐貝的是馬林門,但最後是沿著斯塔比街找到維蘇威門,出去就是維蘇威火山。在最後才出現名字的Julia Felix,她的宅邸則是接近薩爾諾門,如果要逃跑,可能是往薩爾諾門或是諾塞拉門而不是更南邊的斯塔比門,所以才會有人說:「她不是朝這個方向來,」。當然這份龐貝城的街道地圖並沒有附在小說中,小說有的只是從馬林門進入海洋街後所見到的廣場四周的分布圖,我一邊讀小說,一邊看著另一本書中的龐貝平面圖,讀的津津有味。

唯一要說小說中最接近實際的情節,應該是老普林尼(Gaius Plinius Secundus)為了一探自然奧妙而派戰船,在出發前收到好友凱斯克(Cascus)的妻子瑞提娜(Rectina)所寫的求救信後決定派出艦隊,最後停在龐邦尼(Pompaininus)的宅邸。整個過程直到老普林尼在海邊死亡,都與小普林尼(Gaius Plinius Caecilius Secundus),也就是書中的凱西林,於公元104年寫給古羅馬歷史學家塔西特(Tacitus)的兩封信中,描述自己在米西諾的心情和舅舅老普林尼從米西諾出發後到在斯塔比海灘上死亡的過程幾乎是完全相同的。

作者幾乎是將整個龐貝城在經歷火山爆發前的街道面貌以文字的方式呈現在讀者面前,房子的建築方式,特別是最後所談到的浴場,龐貝城當時有三座浴場,分別是最早由薩奈謨人建立的,位於豐收街上的斯塔比浴場、廣場上卡皮托利三神廟後方由羅馬人建立的廣場浴場及未完工的中央浴場。我大膽的猜測小說中這個未完成的浴場是當時的中央浴場,如果是的話,那麼在平面圖上廣場旁位於豐收街上的歐馬希雅宅邸就是小說中的Ampliatus宅邸,而小說中很沒地位夕霞確實就是當時的富有女祭司歐馬希雅,她真的有一個兒子,要真是如此,那身份地位實在是差太多了。

反正是小說,不需要太在意是否和史實相符,畢竟歷史也只是透過幾個人的腦袋所留下的記錄,而作家找出歷史中較不被人注意的小細節,讓它們產生關聯並串連在一起後便成了一本不錯的故事,比方說,是誰傳遞瑞提娜的紙條?又是誰扶起了沉睡中的老普林尼?至於書中這位被解放的奴隸,重建龐貝城的安普萊,只能猜測根據古希臘劇作家米南德筆下的le Pappos,一個被解放的奴隸傳奇的一生。

在小說中也提到了關於龐貝城的貪污賄賂狀況。龐貝城是個有自治權的城市,除非有危及公共秩序的事務,羅馬是不會去干預龐貝城的政治。然而在提圖斯之前的皇帝韋斯帕先(Vispasian)曾經派人去整理土地清冊以收回地主所竊取的土地。地主竊取土地的故事則被編入了安普萊的生平,更是他發達的原因,除此之外,在公元62年的大地震後,Julia Filex這位我一直提到但書中沒怎麼提到的女性,她為了修復住處,所以出租了部份的房屋作為公共浴場及商家,這些都是小說中安普萊致富的方式。

讀到小說的最後,大家都知道龐貝城因為火山爆發而長埋在地底下,但作者以老普林尼的身份所寫下的這段話卻讓我覺得有另外一種意義:

人類誤認計量為了解,總是必須把自己放一切的中心,這真是極端的自大。地球變暖了,一定是我們的錯!…如果我們能活得好些,過得節約一點,我們的美德會得到獎賞。但現在看看大自然,朝他狂掃而來,無法全盤了解,聲勢奪人,毫不關心。在它的火裡,他看見人類的佯裝終歸要無濟於事。
這應該不是《自然史》的作者會說的話,而是作者本人要說的話。

整個故事是從水利師要挽救水資源開始的,在故事之中,水利師艾提利批評權貴們奢侈的用水、浪費水資源,也寫到了城市因為水的缺乏而產生暴動,也提到了人類因為藐視大自然和過度迷信而遭受到什麼樣的結果,這也許是對讀者的提醒,對於環境的改變、人類的破壞,最後大自然會向我們反撲。

撇開這些沉重的話題,這的確是一本不錯的小說,完整的將龐貝城的街道及建築,特別是浴場和街道的描述,以及火山爆發的一些場景和預兆,也不是那麼做作的傳達了重視環保的呼籲。我倒不這麼認為作者如出版社說的像西方的高陽或二月河,至少他沒有以八卦王公貴族為樂,他寫的是一個急於盡責的官員在工作時所遇到的問題和大自然反撲的事實,而我也特別喜歡作者對於龐貝街道的呈現,他的確是有考究過的,他還幽了所謂的預言一默,並寫出了當時民眾迷信的程度。

後來我比對了試讀本中的奧古斯塔水渠圖與《龐貝-掩埋在地下的繁華》書中所附的古地圖比照,在龐貝和赫庫蘭尼姆之中還有兩個城市:已找不到的奧普隆蒂斯(Oplontis)和博斯科雷爾(Boscoreale)。雖然小說中都沒有提到這兩個地方,但前者是暴君尼祿的妻子波帕亞皇后的府邸,而波帕亞皇后就是在公元62年地震後請丈夫幫忙重建龐貝城的重要人士;考古學家則是在博斯科雷爾,找到了幾個古代的農莊和別墅並找到一批銀餐具。

我很喜歡龐貝的故事,雖然我對它的歷史並不清楚也沒什麼機會親眼見到這個城市,更不喜歡拿著教科書著歷史,但這本小說的確讓我以比較輕鬆的方式去了解當時街道,也可以算是讓我以一本書去讀另一本書,重現火山爆發前幾日的景象。不過,如果可以的話,建議台灣的出版社附上龐貝的街道平面圖,就算不能全部附上,至少也要把第六、七、八區的街道圖也就是斯塔比門到維蘇威門之間以西的街道圖,包括斯比塔街上的中央浴池也放在書中讓讀者們跟隨著艾提利的腳步在龐貝城中奔走,也建議把封面上那對麵包師傅夫妻圖拿掉,因為這對夫妻與故事劇情真的沒關係,更不要加上什麼「天譴之城」,因為原文的書名就叫「Pompeii」。如果真要說天譴,我們正處於其中。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公告:更換網址為 www.yingchu.net

使用「.tw」域名的網址已有一段時間,在台灣的春季連續假前一天,我決定把域名自原本的 「.tw」 改到「 .net 」,從國家及地區頂級域名(ccTLD)更換為通用頂級域名(gTLD)。對一般人來說,只是換個網址,但實際上更換域名不僅影響網路搜尋引擎排名,也因我無法設定舊網址自動跳轉到新網址(301 頁面),加上我平時較少使用社群平台,導致許多瀏覽者可能無法得知我已更換網址,RSS 讀者也無法自動收到新文章。 目前我只能在 X(twitter)、LinkedIn上公告我已更換網址。 請大家更新自己的書籤至「 https://www.yingchu.net 」,有使用 RSS Reader 習慣的使用者也更新至「 https://www.yingchu.net/atom.xml 」或「 https://www.yingchu.net/feeds/posts/default 」。 更換域名的原因 1. 費用因素 自 2014 年開始使用「.tw」域名,每年付台幣 700 元,使用已超過 10 年。當時選擇「.tw」,除了想告訴瀏覽者這個文章作者來自台灣外,「.tw」比「.com」或「.net」每年維護費用便宜近 50%。這期間我也曾購買其他新頂級域名(New gTLD),如「.world」、「.asia」等,並使用不同註冊平台。有些平台為吸引新客戶不時推出特價活動,例如我一直關注的「.net」近期就有優惠。同時,移轉服務商後「.tw」的維護費用也低於 HiNet,進一步強化我更換域名的意願。 2. 較友善的管理介面 原本透過 HiNet 購買的「.tw」域名,其後台介面不夠直覺,常常找不到設定功能。每年僅登入一次,幾乎無法記得操作流程。今年登入時才注意到其實有提供多因子驗證(MFA)功能,但過去完全未曾留意,也從未收到相關通知。自 2014 年至今,我印象中這個系統介面僅更新過一次,早期的版面文字更小、操作不便。 當我在其他服務商購買「.net」域名後,發現他們的介面在手機與電腦上皆清晰易用。因此我也將其他域名集中轉移至同一註冊商管理。新的註冊商同樣提供 MFA,我也不儲存信用卡資料,讓集中管理更加輕鬆安全。 3. 無法接受「.TW」註冊局(registry)的政策 促成我犠牲 10 年 SEO成果的臨門一腳,是因為收到一封台灣ccTLD管理者(即註冊局,台灣的註冊局...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

生成式 AI 使用記錄 -- Deep Research

當OpenAI將Deep Research先開放給 ChatGPT Pro 的使用者後,已經有一群使用者驚訝於它的產出,沒多久,OpenAI已 開放給付費的使用者 來使用 Deep Research功能,讓更多人都能受惠於這套功能帶來的方便。 當我在 ChatGPT 裡使用 Deep Research 讀完我幾年來處理的文件、寫的報告內容後,它依這些資料產出的速度相當快,除了可以搜尋網路文章外,也同時參考我所上傳的資料。因為已經讀過我整理過一次或經過多次編修的內容,所以產出成果也有一定的品質。 這樣的發展促使我思考「知識工作者」是否可能真的被取代?科技進步就是不斷的在縮短資訊落差,減少因為資訊落差造成的不平等,但仍有可能因為運用資本的程度不同而產生不平等。 就現階段來說,使用者要讓生成式AI按提示語(Prompt)工作,取得高品質且符合需求的資料、辨識產出的成果是否存有虛構的內容,都需要依賴使用者本身對該領域的專業程度,才能寫出正確的提示語。在我今天的操作過程中,如果沒有先前累積的知識,可能也無法讓AI開始工作。 知識工作者在未來,存在的意義可能會像「翻譯」一樣,將客戶的需求「翻譯」為指令,限縮這些生成式AI在搜尋的範圍,提高產出的準確率及品質,減少內容的幻覺,,也像一個具基本能力的「編輯」,編修文章中的字句,更貼近「人類」的語言,或客戶需求的專業語言,而不是像機器一般的語言。 Deep Research 不僅縮短產出文章的時間,還沒有創作者在產出文章時的陣痛期,例如面對排山倒海的資料確不知從何處開始著手整合,又或是完全不知道要去哪裡找資料,又該從哪裡開始。在對話的過程裡,生成式AI也會一起把範圍縮小,讓目標更明確,也是不錯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