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參加心靈小憩導覽的華麗巴洛克

勃艮地的瑪利亞半身側像

  • 主題:藝術家的媚俗與誠實(以畫展中的繪畫為例)
  • 活動單位:心靈小憩
  • 導覽人:月童
  • 展覽名稱:華麗巴洛克-偉大的哈布斯堡收藏家-來自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之鉅作
  • 展期:2007/10/20 ~ 2008/02/24
  • 地點:故宮第二展覽區(圖書文獻館)
  • 網站:華麗巴洛克
  • 全票:250元,台灣大哥大的用戶可以打八折。
  • 圖片取自華麗巴洛克網站。
昨天下午,匆忙的趕到故宮參加由心靈小憩舉辦的華麗巴洛克導覽活動,主題是「藝術家的媚俗與誠實-以畫展中的繪畫為例」。這是今年第一場看的展覽,在畫展剛開始時,就聽雨漣提到可能會由小憩辦一場導覽活動,於是處於期待中的狀態。

不同於一般的導覽,心靈小憩所辦的講解內容會比一般展場導覽來得較具有深度,所以,應該要先自己去看一次的,同時,要租個導覽機器,雖然聽說語音導覽內容少了很多該說的內容。

月童的導覽比較著重於深度,像是林布蘭、魯本斯的生平,除了展場畫家的自畫像之外,小憩也準備了自己的資料提供大家比對,比方說林布蘭在不同時期的同一名稱畫作的不同處,及畫家在繪畫時的心態,像是魯本斯的自畫像為什麼要在右手上戴上手套。

在「媚俗與誠實」的主題上,月童舉了兩至三幅畫來作例子,像是在「山景中基督的誘惑」這副畫中,透過解說才知道原來畫家要畫的主題並不是聖經的故事,而是山景,而畫中所謂撒旦誘惑基督的畫面也與聖經故事中的內容不符,另外在人物肖像上的技法也有做一些解釋和比較。

也許是對巴洛克及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比較沒有感覺,所以反而注意到月童在講解畫作時的一些弦外之音。像是談到當一個人擁有權力、財富及地位時,容易迷失掉自己的人生方向,如果這個人迷失了,就容易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另外,好像是在盧本斯的自畫像前,月童講到這位畫家能滿足這些貴族們希望被美化的需求,逢迎他們,但在臨終前也能誠實的面對自己。這讓我想到ppaper第59期介紹的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簡稱Art Center),在這篇專欄的第一頁就出現了這麼一段話:

Art Center很明確的告訴學生,擁抱資本主義並不可恥,「只有追求專業,了解專業,你才能夠成功。」
資本主義造就出來好與不好,在現今社會都可見到,有人會覺得媚俗是不好的,但往往媚俗的人或藝術家就是活的比別人好,不用負債百萬的去搞自己的理想。我凌晨看到某個節目在訪問張藝謀導演,講到了這位導演在大眾市場(商業化)電影與小眾市場電影這中間轉換的感想,他覺得小眾市場的電影反而不好拍,而大眾市場的電影比較好拍。這只是一個例子而已,將理想實踐也許是一種自我認同方式,但後來領悟到在媚俗與理想之間取得平衡者,才能算是真正的藝術家。

在教育普及情況下,每個人都想呈現自己心中的想法,更希望把自己的獨特性以各種方式表現出來,所以在某個程度上,大家都具有藝術天份,但最後卻往往被市場機制打敗,有些人則認為當地(今)市場不成熟,也不夠「水準」去解讀或批判自己所創作出來的成品。當然多少也與教育有關,文人的架子大,好像幾千年文化傳承一樣,從來都沒有改變過。

現實的問題是,當一個人填不飽自己的肚子時,哪有力氣去做自己的理想?最近在壹陸壹的牆上看到一枚不會孵化的蛹,世界上多少美好的作品就這麼的困在自己的繭中沒機會孵化,往往限制的來源不是社會環境而是自己。於是一群真正的藝術家們把資本主義當作實現理想的手段,操作好的為自己帶來財富和名聲,吃相難看的,雖不致於淪落於身敗名裂,總能為自己混口飯吃,頂多被人冠上「媚俗」兩字-如果自己能接受的話。

在這場講解裡,月童提到了觀賞畫作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先看畫作再看說明文字,如果先讀文字很有可能會被文字說明的內容牽著走而錯過了畫家真正想要表達的境界,與文字撰寫者不同的是,畫家直接透過顏色和構圖去敘述當時的情況或是他的心情。這很像我在幫人算塔羅牌時,其實我比較希望大家先看圖面而不是上方的文字,比方說看到了第十三張牌的Death,很多人在看到文字Death後,心情就會受到文字影響,感覺也會有所偏差。

因為偉展希望星期日能早點回家以減輕星期一工作的疲倦感,所以我們也很早離開去吃晚餐。他覺得月童的講解很有深度,但對普羅大眾來說也稍具有些難度,我覺得月童講得很棒,特別是林布蘭和魯本斯。不像其他人已先看過一次,但在月童解說後,我再看一次這些展覽的畫作,的確能有不同的感覺-雖然我還真的是看不懂,只能看自己喜歡的。

在整個活動進行時,有些租語音導覽的民眾也跟著加入了小憩的講解活動,所以幾乎是看不到嬌小的月童,還好小憩有租耳機和麥克風讓我們可以跟著聲音而不會迷失。


講解中的小插曲:月童說,她要學生做的作業都是網路上找不到的資料,如果是網路上找得到的資料,她就不讓學生過關。嘿嘿嘿…不知道該慶幸自己從沒遇過這樣的老師,還是要慶幸這樣的老師學生才會進步。雖然有點嚴格,而且有些資料還是得靠網路找尋會節省比較多時間和距離,但我還是鼓勵大家多用圖書館、多看書才能學到比較多東西,網路資料正確性通常不會很高啦!

在自己看畫的過程中還是有些不愉快發生。總覺得有這麼好的展覽大家可以觀賞是件很棒的事,假日人潮洶湧是難免的,但不知道為什麼,我還沒看完一幅畫就會被人擠開(不是那種群體導覽哦!而是個人),或是有人就擋到其他人的正前方近距離的看畫,也有戴著語音導覽耳機的女學生突然的把語音導覽放的非常大聲,嚇到一旁看畫的我,她也順勢擋在前方,也有人在展示廳中大聲的講手機或任手機鈴聲大作。我已經不是那麼介意小朋友也來看展覽,因為對小朋友來說是難得機會,但父母也應該帶好自己的小朋友不要讓他們在展場裡奔跑,我被奔跑中的小朋友踩到腳,雖然不是很痛,但總是打壞興緻。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留言

  1. hi,
    這篇很深得我心耶,尤其是這一句"Art Center很明確的告訴學生,擁抱資本主義並不可恥,「只有追求專業,了解專業,你才能夠成功。」"真是一語道破所有成功的要素.
    像我本身不是唸美術系所,求學的路程上也沒有經過美術的訓練,我還是很奮不顧身的投入了,當然也想過種種的後果,但總有一股很莫名強大的力量在後面支持我,就是對於繪畫"當初的感動",所以啊,人一定不能忘記了初衷,時光會像一把利刃,拼命的往現實面搜刮血肉.
    願共勉之.

    回覆刪除
  2. 嗯,每次看ppaper或多或少都能吸收到一些正面的想法。我也很喜歡這段文字,因為這才是現實人生。

    回覆刪除
  3. 果然是很深入的內容啊,多謝分享。

    原來,被踩到腳的不只我一人,呵

    回覆刪除
  4. 應該還有不少人被娃娃車輾過腳、被小孩衝撞。

    也不是要拒絕小孩或是讓小孩變成麻煩,只是,我總覺得問題出在父母身上。看你寫的那些父母念小朋友的話,那其實不是念給小朋友聽的,是念給身邊的大人聽的,以示自己有管教小孩。我也有聽到一個媽媽對她的小孩念類似的話(莫非是同一個家庭?)

    很好奇小朋友到底聽得懂多少?還是家長的一個"表示"的動作而已。

    不過,還好沒當眾打小孩,唉。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公告:更換網址為 www.yingchu.net

使用「.tw」域名的網址已有一段時間,在台灣的春季連續假前一天,我決定把域名自原本的 「.tw」 改到「 .net 」,從國家及地區頂級域名(ccTLD)更換為通用頂級域名(gTLD)。對一般人來說,只是換個網址,但實際上更換域名不僅影響網路搜尋引擎排名,也因我無法設定舊網址自動跳轉到新網址(301 頁面),加上我平時較少使用社群平台,導致許多瀏覽者可能無法得知我已更換網址,RSS 讀者也無法自動收到新文章。 目前我只能在 X(twitter)、LinkedIn上公告我已更換網址。 請大家更新自己的書籤至「 https://www.yingchu.net 」,有使用 RSS Reader 習慣的使用者也更新至「 https://www.yingchu.net/atom.xml 」或「 https://www.yingchu.net/feeds/posts/default 」。 更換域名的原因 1. 費用因素 自 2014 年開始使用「.tw」域名,每年付台幣 700 元,使用已超過 10 年。當時選擇「.tw」,除了想告訴瀏覽者這個文章作者來自台灣外,「.tw」比「.com」或「.net」每年維護費用便宜近 50%。這期間我也曾購買其他新頂級域名(New gTLD),如「.world」、「.asia」等,並使用不同註冊平台。有些平台為吸引新客戶不時推出特價活動,例如我一直關注的「.net」近期就有優惠。同時,移轉服務商後「.tw」的維護費用也低於 HiNet,進一步強化我更換域名的意願。 2. 較友善的管理介面 原本透過 HiNet 購買的「.tw」域名,其後台介面不夠直覺,常常找不到設定功能。每年僅登入一次,幾乎無法記得操作流程。今年登入時才注意到其實有提供多因子驗證(MFA)功能,但過去完全未曾留意,也從未收到相關通知。自 2014 年至今,我印象中這個系統介面僅更新過一次,早期的版面文字更小、操作不便。 當我在其他服務商購買「.net」域名後,發現他們的介面在手機與電腦上皆清晰易用。因此我也將其他域名集中轉移至同一註冊商管理。新的註冊商同樣提供 MFA,我也不儲存信用卡資料,讓集中管理更加輕鬆安全。 3. 無法接受「.TW」註冊局(registry)的政策 促成我犠牲 10 年 SEO成果的臨門一腳,是因為收到一封台灣ccTLD管理者(即註冊局,台灣的註冊局...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

關於我所了解的數位錢包 (Digital Wallet)

Image by Gerd Altmann from Pixabay 「電子身分證」(eID)和「數位身分證」(Digital Identity)的議題在台灣始終一直具有爭論,但出發點都是好的,希望透過電子化或數位化的方式,讓人民不需要隨時隨地為實體卡的期限、有效性而擔心,但隨之而來的是容易被追蹤、把所有功能都整合在一張卡片時,若卡片遺失,就需要負擔的手續及風險。 更換身分證也涉及許多政治議題的操作,例如在 2019年 ,時任內政部長脫口而出「不換新身分證無罰則 恐無法投票」使全民嘩然。更早的時候,還有聽聞過因為其他國家都更換為多卡合一的晶片或電子身分證,所以台灣也應跟著換,以加速實現智慧台灣的願景。2020年時,我自己 再整理相關的內容 相關部門在推動晶片身分證(New ID)的方式則是以民眾比較容易參與的卡面設計開始,但後續的資安問題、資料外洩事件,及新冠大流行,延宕整件事的進度。 2019年時台灣沒有數位發展部(以下簡稱數位部)、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關、個人資料保護法的主管機關「暫時」是國發會,沒有法源依據卻同時也被拿來作認證身分用途的健保卡、有法源也有主管機關的「自然人憑證」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許多公共服務上仍以實際臨櫃服務優先考量,雖然當時已有許多文件可以自網站下載或線上申請,但多數服務只能將實際流程網路化,而不是利用網路優化服務流程,反而增加挫折感。 當COVID-19肆虐後,改變許多服務,也實際的數位化,而許多卡片雖然在緊急情況下被拿來作為認證身分的用途,但從報稅、領口罩、全民普發現金,台灣政府和人民也一起改變使用行為。 目前已知的幾個數位身分證、數位錢包應用 先列一下自己已知道的幾個在進行的案例,不會說太多,因為有許多研究報告可以參考,也可以參考各國在數位身分證上的政策頁面。  1. 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2021年注意到歐盟執委會公布數位身分證相關法案的修正案,後來通過許多歐洲社群使用者持續反對的「歐盟數位身分錢包」( European Digital Identity Wallets )相關立法框架,並推動 4 個大型示範計畫。熟悉歐盟這10年來的電子化、數位化或數位市場法、數位服務法的人會理解,這是一整個將公共行政數位化的過程,從立法、試驗、修法,其實都很完善。台灣也有相關的研究,有興趣的人再自己找找看。 關於「歐盟數位身分錢包」,我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