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總要面對的死亡與輪迴(1)

奇想之年與深河的封面
  • 書名:奇想之年
  • 書名:深河
    • 作者:遠藤周作
    • 譯者:林水福
    • ISBN:9578453701
    • 出版:立緒文化
在我們這個年紀,似乎不太能實際的去感受所謂的「死亡」或是歲月所帶來的創痛,又或是當我們到了一個年紀,經歷了一些事物後反而更能感受世間的無常。
第一次面臨親人的死亡是在國小,有一陣子中部的家中傳來了親戚連續離去,然後是爺爺的葬禮。對於生命的無常印象最深刻的是大學時,專科同學會,在大家酒足飯飽後,隔天我接到五專同校的堂妹打電話來告訴我,有幾個同學在前夜裡要續攤,卻因為酒後駕駛失速撞上橋墩。這個消息震醒了我,楞楞地看著新聞裡,看到救護人員從受到巨大撞擊的車體中拖出「似乎」是某位同學的身體,有一種想哭又哭不出來的感覺,還有不可思議的想尖叫又叫不出來的感覺。
逃避了參加這幾位同學的葬禮,直到現在,我翻開相簿看到那天的和已逝的兩位同學的合照,腦海裡都會浮現其中一位同學站在桌邊,用著自豪且爽朗的聲音說:「算命的說我在三十歲時會結婚,還會大富大貴。」不到三十歲,這顆星星就已隕落。這不是無常嗎?那次的事情後,我會想,如果有輪迴,她會投胎到哪裡?在路上遇到盯著我看的嬰兒或幼兒,我也會想,是妳們嗎?甚至在大學畢業前,還因為要畢業考又要趕書稿,因壓力太大夢到他們四位同學,其中一位同學無言但又憂傷的看著我。其實我也只和其中一位女同學比較熟識而已。
《奇想之年》是一本作者在經歷喪失至親的傷痛後所寫的療傷的書籍,在回頭的瞬間失去了一生的伴侶,獨自面對獨生女長期待在醫院裡接受病魔的侵襲,她用書寫的方式來治療自己。她寫下與家人相處的點點滴滴,我們在文字裡看到她的傷痛,一點小事就能將她的思緒勾回與丈夫女兒相處的日子,丈夫的鞋子、衣服,女兒的笑聲、教堂裡透過彩色玻璃的陽光,回憶似乎變成她最沉重的負荷。
我只能從翻譯的文字裡感受到她對丈夫的思念及心疼女兒被病魔折磨的痛苦與不捨,作者冷靜的文字,冷冷的描寫她個人的療傷過程,讓時間撫平她的傷口,然而留下的疤痕還是可以感受得到那陣陣的痛。
《深河》對於生死有不一樣的看法。也許同是東方人,宗教環境也類似,書中文字比較能敲動我的心。如果說我沒有宗教信仰也不完全正確,就和所有的台灣人一樣,我也是會拿香拜拜,知道佛陀的故事,我不算是佛教徒,是民間傳統信仰,也知道因果和輪迴,對於因果和輪迴轉世,我深信不已。
我相信人和人之間的相遇不是偶然,而是因緣,可能是前世的記憶,也可能是什麼原因,總之,人和人之間會認識、會分開都是緣份,而這緣份可能是前世的因而有此世的果,也有可能是在此生裡所創造出的因而有後來的果。
閱讀一本書,不見得作者想表達的理念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也許是其他的文字。我抄下了幾段引起我共鳴的文字:
當妳生前,死亡在我最遙遠的前方,妳張開雙手遮住它,等到妳一不在,死亡驀然來到眼前。~磯邊物語,P.22
《深河》這本書是由一群幾乎沒有交集的遊客在前往印度的旅行團中,先是各自描述每個主要團員的故事,當他們產生交集時所發生在各主角心中的故事。磯邊物語是所有故事的第一篇,講述一位磯邊先生和罹癌去逝的妻子之間的承諾,而主角之一的美津子則擔任醫院的義工,照顧病床上的啟子(磯邊先生的妻子)。
在妻子離開人世後,磯邊所受的打擊很大,妻子的遺言「一定…會轉世。在世界的某處。一定要…找到我喲!」讓無宗教信仰的他相信妻子一定轉世到某個地方。在妻子的葬禮後,他看著遺物,認為妻子是去旅行,偶爾半夜醒來還會對身邊的黑暗處問話,而那些話語就像是墮入到心底的黑洞裡一樣,沒有回音。那些文字讓我想起《奇想之年》的作者整理先生的遺物,她無法捨棄,因為她認為先生總有一天會回來:
我不能把他剩下來的鞋子送掉。
我站了一晌,才明瞭為什麼:如果他回來,會需要鞋子的。~第三章,P.62
到這裡,想起阿公過世後,我們那因地震而半倒的三合院裡的小廂房裡還是堆著一些阿公的衣服。
我不太能理解老一輩人的感情,那個年代的男女之間不像現代那麼開放,老人家看現代男女之間的情感關係,大概就像《深河》書中的木口與磯邊這一輩的人看著新婚的三條夫婦親蜜與動而感到不堪,而日本男人在情感表達上似乎又更為內斂-這是我個人的刻板印象,但我的確沒看過受日本教育的外公來看外婆時有什麼親蜜的話語舉動,或在日治時代長大的阿公對阿媽有什麼親蜜的舉動,我只知道,阿公離開前很擔心阿媽。




留言

  1. 原來這邊留言要申請google的帳號,
    呵,難怪我每次都不能在容大姐的blog留言,
    現在總算ok了,

    近來好嗎?
    謝謝妳常在我的blog留言,
    近來我正為了求職一事傷透了腦筋,
    不過看見容大姐正在學花香治療的東西,
    我覺得很是羨慕,
    你要加油喔,往自己想要的一步步邁進,
    那就是一種進步!

    而且又看見你們慶生的圖片與MV,
    真好~
    好久沒有看到大家了
    雖然不很熟
    但是還是想念著大家...

    祝好運...
    With Warmest Regards~

    回覆刪除
  2. Hello~火星人,
    不是啦!是我選用了個新方案叫OpenID,不論是任何人不用在Google註冊都能在這裡留言,沒有Google帳號的人,可以選擇Any OpenID,留下網址就可以留言。因為我很討厭匿名留言的傢伙,太沒擔當了,敢放屁不敢承認,這種人啊...

    嗯,最近求職真的很不容易,我投了幾份履歷表也沒什麼回音。但最近真的不是求職的時間,因為,大家都在等年終,誰會不識相的在這個時間裡換工作呢?

    也祝你好運啊!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公告:更換網址為 www.yingchu.net

使用「.tw」域名的網址已有一段時間,在台灣的春季連續假前一天,我決定把域名自原本的 「.tw」 改到「 .net 」,從國家及地區頂級域名(ccTLD)更換為通用頂級域名(gTLD)。對一般人來說,只是換個網址,但實際上更換域名不僅影響網路搜尋引擎排名,也因我無法設定舊網址自動跳轉到新網址(301 頁面),加上我平時較少使用社群平台,導致許多瀏覽者可能無法得知我已更換網址,RSS 讀者也無法自動收到新文章。 目前我只能在 X(twitter)、LinkedIn上公告我已更換網址。 請大家更新自己的書籤至「 https://www.yingchu.net 」,有使用 RSS Reader 習慣的使用者也更新至「 https://www.yingchu.net/atom.xml 」或「 https://www.yingchu.net/feeds/posts/default 」。 更換域名的原因 1. 費用因素 自 2014 年開始使用「.tw」域名,每年付台幣 700 元,使用已超過 10 年。當時選擇「.tw」,除了想告訴瀏覽者這個文章作者來自台灣外,「.tw」比「.com」或「.net」每年維護費用便宜近 50%。這期間我也曾購買其他新頂級域名(New gTLD),如「.world」、「.asia」等,並使用不同註冊平台。有些平台為吸引新客戶不時推出特價活動,例如我一直關注的「.net」近期就有優惠。同時,移轉服務商後「.tw」的維護費用也低於 HiNet,進一步強化我更換域名的意願。 2. 較友善的管理介面 原本透過 HiNet 購買的「.tw」域名,其後台介面不夠直覺,常常找不到設定功能。每年僅登入一次,幾乎無法記得操作流程。今年登入時才注意到其實有提供多因子驗證(MFA)功能,但過去完全未曾留意,也從未收到相關通知。自 2014 年至今,我印象中這個系統介面僅更新過一次,早期的版面文字更小、操作不便。 當我在其他服務商購買「.net」域名後,發現他們的介面在手機與電腦上皆清晰易用。因此我也將其他域名集中轉移至同一註冊商管理。新的註冊商同樣提供 MFA,我也不儲存信用卡資料,讓集中管理更加輕鬆安全。 3. 無法接受「.TW」註冊局(registry)的政策 促成我犠牲 10 年 SEO成果的臨門一腳,是因為收到一封台灣ccTLD管理者(即註冊局,台灣的註冊局...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

生成式 AI 使用記錄 -- Deep Research

當OpenAI將Deep Research先開放給 ChatGPT Pro 的使用者後,已經有一群使用者驚訝於它的產出,沒多久,OpenAI已 開放給付費的使用者 來使用 Deep Research功能,讓更多人都能受惠於這套功能帶來的方便。 當我在 ChatGPT 裡使用 Deep Research 讀完我幾年來處理的文件、寫的報告內容後,它依這些資料產出的速度相當快,除了可以搜尋網路文章外,也同時參考我所上傳的資料。因為已經讀過我整理過一次或經過多次編修的內容,所以產出成果也有一定的品質。 這樣的發展促使我思考「知識工作者」是否可能真的被取代?科技進步就是不斷的在縮短資訊落差,減少因為資訊落差造成的不平等,但仍有可能因為運用資本的程度不同而產生不平等。 就現階段來說,使用者要讓生成式AI按提示語(Prompt)工作,取得高品質且符合需求的資料、辨識產出的成果是否存有虛構的內容,都需要依賴使用者本身對該領域的專業程度,才能寫出正確的提示語。在我今天的操作過程中,如果沒有先前累積的知識,可能也無法讓AI開始工作。 知識工作者在未來,存在的意義可能會像「翻譯」一樣,將客戶的需求「翻譯」為指令,限縮這些生成式AI在搜尋的範圍,提高產出的準確率及品質,減少內容的幻覺,,也像一個具基本能力的「編輯」,編修文章中的字句,更貼近「人類」的語言,或客戶需求的專業語言,而不是像機器一般的語言。 Deep Research 不僅縮短產出文章的時間,還沒有創作者在產出文章時的陣痛期,例如面對排山倒海的資料確不知從何處開始著手整合,又或是完全不知道要去哪裡找資料,又該從哪裡開始。在對話的過程裡,生成式AI也會一起把範圍縮小,讓目標更明確,也是不錯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