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理想中的電子書(3)

目前電腦螢幕的主流大約在17或19吋的螢幕又或是乾脆轉接到液晶電視上來看。就單純以電腦螢幕來說好了,最適合眼睛閱覽的網頁字型大小應該是12 pt甚至14 pt(pt:點),但近來許多網頁設計師為求整體網站的美觀及受到字型的限制(字型若放大可能會出現毛邊)或是個人的審美觀點,將字型縮小至10 pt,如現在這個Blog是以10 pt的字型為主,原因在於規劃不當,導致若將字型放大至12 pt會亂成一團。就算螢幕再大,一般人眼睛的第一眼也都是螢幕中央處,這也是為什麼許多網站會在兩邊留白,除了這個原因外,還有導覽的作用,讓人知道由左而右閱讀後再由上而下閱讀;若是完全做滿整個網頁,會讓人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把注意力放在哪裡,甚至感覺雜亂。由於現在的市場追求美感為第一要件,所以許多網頁的板型是以PhotoShop先畫好,依據平面設計的原理再加以變化,透過裡面的發佈程式做成網頁,而非由一般網頁編輯器完成,所以很多網頁看起來就像平面廣告一樣,這也是因為市場需要而扭曲了網頁設計師應該要有的能力。

回到主題,我們拿到實體雜誌時,可以發現裡面的字體其實非常的小,估記約10 至11 pt左右,但我們可以拿近一些閱讀,但是出版成電子書後,同樣是10 pt大小的字要做成「與實體書相同的外表、感覺」,受限於螢幕大小及邊框,這些字變得非常小,其實不利閱讀,不論中文字或是英文字,看起來都和毛毛蟲一樣扭曲。同樣的,電子雜誌也有放大的效果,彷彿我們實際閱讀時能把書本拉近一樣,但廠商們完全沒想到的是,當我們在實體閱讀時,書是拿在手上的,螢幕則是離人的視線有一段距離的,而且,螢幕周邊還有一個邊框侷限著人的視線,同時在視覺裡,在讀實體書及雜誌時,出版物是以近乎填滿我們視線的方式出現在眼錢,而對著電腦螢幕閱讀時,我還看得到周遭的物品,其實是完全不同的東西,這些不知道是製造商和出版商沒想到而一味的歸咎於螢幕不夠大還是因為直接拿原始檔案來出版成電子書節省時間和成本。其實螢幕再大,字型也要跟著變大,看看電視節目,除了人在那跑跑跳跳外,那些擾人的跑馬燈字幕不可能只有10 pt大小吧?

除了電腦螢幕之外,還有許多業者也在經營著類以的模式透過其他的閱讀器,如明日工作室下的空中書城,我覺得是規劃得較好的一個模式,將檔案透過WAP下載至手機或PDA裡閱讀,在投稿的的規格上有明確的限制不超過三百字,因為閱讀的平台是手機和PDA,這麼小的螢幕要讀三百字也實在是太多了。目前3G已經開通,個人覺得在未來會是個很有潛力的市場,為什麼?以上班族而言雖然接觸最多的是電腦或筆記型電腦,可是在公司的時間裡,你敢打開Zinio閱讀雜誌嗎?下班後還會想打開電腦嗎?即使帶著筆記型電腦,會想在搖晃的捷運車廂裡打開筆記型電腦,在眾目睽睽下閱讀電子雜誌嗎?學生打開電腦傳IM、打報告、交友網站…忙得很,一點也不會專心盯著眼前的電子雜誌閱讀軟體。但手機呢?可能收發訊息,一個視窗只能做一件事,所以我才覺得這是手機及PDA閱讀市場的利基。


圖說:安裝Zinio Reader時收到了一份免費的,由國家圖書館所製作的「世紀容顏」電子書,需要的人可以留下Mail,我會轉寄給你或自行下載

Tags: ,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公告:更換網址為 www.yingchu.net

使用「.tw」域名的網址已有一段時間,在台灣的春季連續假前一天,我決定把域名自原本的 「.tw」 改到「 .net 」,從國家及地區頂級域名(ccTLD)更換為通用頂級域名(gTLD)。對一般人來說,只是換個網址,但實際上更換域名不僅影響網路搜尋引擎排名,也因我無法設定舊網址自動跳轉到新網址(301 頁面),加上我平時較少使用社群平台,導致許多瀏覽者可能無法得知我已更換網址,RSS 讀者也無法自動收到新文章。 目前我只能在 X(twitter)、LinkedIn上公告我已更換網址。 請大家更新自己的書籤至「 https://www.yingchu.net 」,有使用 RSS Reader 習慣的使用者也更新至「 https://www.yingchu.net/atom.xml 」或「 https://www.yingchu.net/feeds/posts/default 」。 更換域名的原因 1. 費用因素 自 2014 年開始使用「.tw」域名,每年付台幣 700 元,使用已超過 10 年。當時選擇「.tw」,除了想告訴瀏覽者這個文章作者來自台灣外,「.tw」比「.com」或「.net」每年維護費用便宜近 50%。這期間我也曾購買其他新頂級域名(New gTLD),如「.world」、「.asia」等,並使用不同註冊平台。有些平台為吸引新客戶不時推出特價活動,例如我一直關注的「.net」近期就有優惠。同時,移轉服務商後「.tw」的維護費用也低於 HiNet,進一步強化我更換域名的意願。 2. 較友善的管理介面 原本透過 HiNet 購買的「.tw」域名,其後台介面不夠直覺,常常找不到設定功能。每年僅登入一次,幾乎無法記得操作流程。今年登入時才注意到其實有提供多因子驗證(MFA)功能,但過去完全未曾留意,也從未收到相關通知。自 2014 年至今,我印象中這個系統介面僅更新過一次,早期的版面文字更小、操作不便。 當我在其他服務商購買「.net」域名後,發現他們的介面在手機與電腦上皆清晰易用。因此我也將其他域名集中轉移至同一註冊商管理。新的註冊商同樣提供 MFA,我也不儲存信用卡資料,讓集中管理更加輕鬆安全。 3. 無法接受「.TW」註冊局(registry)的政策 促成我犠牲 10 年 SEO成果的臨門一腳,是因為收到一封台灣ccTLD管理者(即註冊局,台灣的註冊局...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

生成式 AI 使用記錄 -- Deep Research

當OpenAI將Deep Research先開放給 ChatGPT Pro 的使用者後,已經有一群使用者驚訝於它的產出,沒多久,OpenAI已 開放給付費的使用者 來使用 Deep Research功能,讓更多人都能受惠於這套功能帶來的方便。 當我在 ChatGPT 裡使用 Deep Research 讀完我幾年來處理的文件、寫的報告內容後,它依這些資料產出的速度相當快,除了可以搜尋網路文章外,也同時參考我所上傳的資料。因為已經讀過我整理過一次或經過多次編修的內容,所以產出成果也有一定的品質。 這樣的發展促使我思考「知識工作者」是否可能真的被取代?科技進步就是不斷的在縮短資訊落差,減少因為資訊落差造成的不平等,但仍有可能因為運用資本的程度不同而產生不平等。 就現階段來說,使用者要讓生成式AI按提示語(Prompt)工作,取得高品質且符合需求的資料、辨識產出的成果是否存有虛構的內容,都需要依賴使用者本身對該領域的專業程度,才能寫出正確的提示語。在我今天的操作過程中,如果沒有先前累積的知識,可能也無法讓AI開始工作。 知識工作者在未來,存在的意義可能會像「翻譯」一樣,將客戶的需求「翻譯」為指令,限縮這些生成式AI在搜尋的範圍,提高產出的準確率及品質,減少內容的幻覺,,也像一個具基本能力的「編輯」,編修文章中的字句,更貼近「人類」的語言,或客戶需求的專業語言,而不是像機器一般的語言。 Deep Research 不僅縮短產出文章的時間,還沒有創作者在產出文章時的陣痛期,例如面對排山倒海的資料確不知從何處開始著手整合,又或是完全不知道要去哪裡找資料,又該從哪裡開始。在對話的過程裡,生成式AI也會一起把範圍縮小,讓目標更明確,也是不錯的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