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20210512 用圖文書了解網際網路的運作、記得戴口罩、防疫時期的個資保護、寫作的規律與紀律

如果我們的計算機概論這麼有趣,也許會有更多人投入網路、資訊安全產業

雖然在小學時期就開始接觸電腦,但真正的操作和進入網路的領域卻是在專科時期。當時要修「電腦資訊概論」或「計算機概論」的學分,這其中也包括了「網路基礎概論」,例如網際網路的起源、域名和 IP 的關係、資訊安全、網路安全,原本台灣當時可能要防範的病毒,大概是 13 號星期五 這種等級的病毒,也因為網路不夠普及,所以也不會特別注意社交工程、釣魚信件這種行為。不過,那時台灣產了一個非常有名的 CIH 病毒,在當時可不輸給讓人風聲鶴唳的腸病毒。

我上這種課真的非常痛苦,而且常常睡著。課本裡的文字比區塊鏈技術的文字還難理解、更無趣。因為實在太乏味了,當時是學生的我甚至不會以進入這個領域,只把網路當工具,就算在進入網路治理的領域,為了了解各個議題,想要再了解相關的基礎理論,最後還是被難懂的文字打敗。

How the Internet Really Works

人權組織 Article 19 在 2020 年底出版了一本:《How the Internet Really Works》,附標是:「An Illustrated Guide to Protocols, Privacy, Censorship, and Governance」加入有趣的插畫並讓文字資訊編排的頁面更生動有趣。

我看了幾頁在展示頁面中的介紹,當我看到 The map of the Internet 時,注意到也畫了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BGP) ,而不是艱澀難懂的文字時,我就買了電子書,如果不是疫情影響國際運送和海關索取過多的個人資訊,圖文書還是要買實體書比較好。

Amazon 、Google Playbooks 都可買得到電子書,Amazon 買實體書附送電子書版本,大家可以自己衡量。

《How the Internet Really Works》的作者是較少出現在台灣網路治理議題討論裡的名字: Mallory Knodel,但如果在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 (UN IGF)、Freedom Online Coalition (FOC)裡,她是常被邀請的講者之一。在 2019 年的 FOC 裡,她就擔任多場的講者,目前也有一篇定義什端對端加密的文件「Definition of End-to-end Encryption」被網際網路工程組 (IETF) 接受,正在審查中。

如果我在專科時期接觸的網路基礎概論能如此親易近人,也許我會早點進入這個領域。雖然在這個領域裡工作的女性不算少數,但如果不是生硬、技術導向的文字,而是以軟性的圖文帶領讀者了解網際網路,也許會有更多女性投入在這個領域裡。

關於醫療用口罩的碎嘴

台灣的疫情似乎因為全民功德用光了,在最近突然又變嚴重了,民眾似乎又想起來戴口罩的重要性。在捷運車廂裡已經可以看到每個乘客的臉上戴著各色口罩,用色彩來點綴一下鬱悶的心情。

但至今沒有廠商研發,可以重複使用的口罩,人人幾乎都是一天丟一個。目前我看到市場上,可以重複使用 7 日的口罩,大概是使用期限最長的醫療用口罩。在這一年裡有沒有廠 商研發環保材質的口罩,讓大家在一天最少丟掉一個口罩的情況下減少對環境的衝擊?在各種口罩支架協助大家減輕戴口罩的不舒服感的情形下,卻沒有像南韓研發較舒適的口罩,並讓每個人可以減少口罩與臉部磨擦的不舒服感覺,他們同時也兼顧了美感,有各種花色,雖然不見得環保,但他們懂得找明星在鏡頭前掛上口罩幫助銷售。

有人會說口罩當然是以防疫為主,但心理的健康、皮膚的健康,卻是一直被忽略的需求。就算放了一個口罩支架在口罩裡,也許協助呼吸順暢,但這些都只滿足了最基本的需求,而大眾似乎也覺得滿足基本的需求就可以了。

彷彿台灣人樂觀的天性讓人們相信,疫情一定會好轉、未來一定可以出國、目前滿足最低需求就好、能面對面開會,還是最好的。如果未來疫情是不可逆的,戴口罩是日常生活裡的必備,台灣真的準備好要面臨這種衝擊嗎?也許很難吧!

關於政府要求商家登記來客的個人資訊

除了要求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外,疾管署也在去年 5 月提供了 實聯制登記表的表格範本。今天在下班路上,看到了要求店家登記來客的資訊,例如時間、姓名、主要聯絡方式、同行人數,有的家長帶著孩子,大熱天的蹲在店門口填寫資訊,有些本身資訊能力的店家製作線上表格,政府也會提醒店家,若是以電子格式儲存資訊,除了要符合個資法的規範,也要配合進行資訊安全的風險評估;而旅宿業本來就會要求留存護照或身份證影本,他們也會要求同行者填寫相關的資訊。在下午直播的記者會裡,也有記者問道:「可否由政府統一開發?」我隱約覺得這個請求的優點在於便於政府集中管理疫調資訊,缺點就是我常擔憂的,這些單位要保留這些資訊多久?

我在晚餐時去一家小吃店,店裡從廚房到收錢、服務客人的服務人員,從口音都聽得出來,沒有一個是台灣人,店裡也沒放上隔板,用餐的客人們自己採梅花座,不面對面,但仍有人忍不住讓一張嘴多工,邊吃飯邊聊天。

我想到幾個問題:

  1. 有能力製作線上表單、配合並遵守政府要求的資安風險評估有哪些店家?
  2. 採用手寫登記,如記者提到的,共用的紙筆可能成為防疫破口之一,而我則擔心,這些紙本上的個人資訊會保留多久?如何保存?最後應該要如何處理?
台灣在過去曾經有過銀行汰換硬碟,舊硬碟被賣進二手市場,其中的資料也就洩漏出去的事件。那麼,這些上面登記著個人資訊的紙本,平時會保存在哪裡?有沒有其他的複本?這些資料會保存多久?假設以 14 天或28 天為一個週期,那期限結束後,店家該如何處理這些個資紙本?

我先前有問過旅宿業者,他們的回答是:「我們會遵守個資法。」但說穿了,如果台灣每個說有遵守個資法的店家都真的遵守了,最後也總是用一個簡訊告訴消費者:「我們的網站被駭了哦!請你不要相信詐騙電話哦!」我必須提醒各位:目前台灣的個資法沒有專責單位,歷史上只有幾個因外洩個資而被罰的例子,有些新聞連結已經被移除了:

  1. 博客來會員個資外流 判賠13萬 (2007~2008,而且當時的判決讓我很無言)
  2. 汰換硬碟資料外洩 兆豐銀遭罰 (2012,被罰了 200萬)
  3. 處理客訴誤洩個資 台灣大哥大遭罰10萬元 (2017)
  4. 派出所內洩個資2次 竹市警員被判 4 月刑、罰 8 萬 (2017/02)

所以,要一個全部都是外籍人士的小吃店員工,要求進店裡用餐的客人填寫「實聯制」表單,就會是一個很大的門檻,更遑論要求保護消費者的個資。

如果由政府去做這樣的東西好嗎?由於台灣的資訊產業都說自己遵守個資法,所以我去年額外檢視醫療院所、旅宿業的個資保護規定。我的心得是,只有醫療院所的個資保護相關規定較為完整,規定相關的保存機制、儲存期間、銷毀方式、業務終止後的保存方式⋯⋯等,這些都比目前被各行各業奉為上綱的個人資料保護法來得完整,而如同上星期我去參與的「2021國際商會數位經濟委員會春季議題分享會」,同時擔任台灣網路治理論壇 (TWIGF) 常務理事的曾更瑩律師也提醒大家:「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標準而已」。

寫到這,我不禁懷疑,是否我們總是要求「最低標準」、「滿足最低需求」即可?

今天讀書了嗎?

在疫情過去一年後,從今天疾管署直播裡,聽到記者的提問,很明顯的台灣在2020年所擁有的優勢並沒有讓台灣加快前進的腳步,而是原地踏步的浪費了時間。如同我昨天在 twitter 上看到的,從非台灣人的角度,他們怎麼看台灣媒體、社論 (估計還有政論節目) :不做功課、把問題過度簡單的歸因於「一個中國政策」。我把原本的作者名字都移除,避免有人沒頭沒腦的去罵人家一頓。

如同我有次不小心聽到家中長輩看的政論節目內容,結果我氣到把電視關掉。明明事情可以從很多角度去看、去解釋,這些人卻只有看到統獨問題和陰謀論,而看這些政論節目的客群,有些只是一笑置之,有些還認真的相信了那些名嘴的表演。

台灣有言論自由、思想的自由,但沒有讀書就亂說話(看了網路寫手寫一篇長篇大論就以為是事實)、無限上綱、浪費別人權利的人,我其實仍然沒有抗議他們的方式。

關於書寫與分享

昨天休息了一天,主要是看到自己尊敬的前輩寫了關於寫作的規律與紀律,並談到了轉貼別人的文章又不寫出處,而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己是個多產的創作者。

一天寫一篇其實壓力很大,如果不消化的確就只能淪為複製貼上的轉貼者,在討論裡也認為,只是一個搬運工。在很久以前,大概 2005 年左右的網路社群裡,曾經流行「網摘」,透過一些網路名人和大家分享他們當天、當週的網路文章,附上連結和摘要,並分享給網路名人的跟隨者 (Follower),有時會由這些人自己寫閱讀摘要,如果當天要分享的量太多,無法寫摘要時,就會出現複製、貼上的情況。由於書寫是需要消耗腦力、心神,要在短時間內,閱讀後內化,再外化傳遞相關的資訊,是很大的負擔。運作久了,其實也很難與電子報有所區別,而這個服務在紅了一陣子後,就消失了。

我在決定寫這些前,其實有想過這種每天一篇的分享和電子報有什麼不同?發行電子報會對我和訂閱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多大的負擔?畢竟每個人都得了嚴重的資訊焦慮症,有沒有必要去參與這種強迫讀者的行為?如果我想備份這些文字要如何取回?

就如同 Podcast 、Clubhouse 和其他即時線上語音討論出現後,如果有經營 YouTube 頻道的 Youtuber  要如何做出區隔?如果在通訊軟體本生就具有集體語音的討論功能,創作者要怎麼顯示出獨特性?能夠長期經營嗎?

最終我還是回到自己的部落格書寫。哪天 Google 要停止服務,我還能取回備份,再通通丟上 IPFS 網路去。

今天就這樣了,終於沒有再談區塊鏈了,但接下來因為工作與課程的時間安排,我應該不會再一天一篇了。


Image by Florian Pircher from Pixabay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注意心理健康,善用心理諮商資源

在很久以前,我粗略畫過幾張統計圖表丟在社群平台上,不過,也許是時候寫一篇文章來說這些資源的重要性。 台灣衛生福利部(衛福部)自2024年開始提供一個很棒的資源:「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我直接引用頁面中的內容,即自 2024年8月1日起,衛福部擴大補助3億3,600萬,提供15歲到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青壯世代,可以補助 3次的諮商費用 。有興者可以閱讀 相關頁面 內容。這對青壯世代是非常棒的一件事,這個世代的人會被網路上的影音文字迷惑,感到茫然,卻找不到出口,社群網站上日益增加的負面情緒、工作與家庭帶來的壓力、空白的社交生活、有些人會利用其他線上工具抒緩心理壓力,坊間也有愈來愈多的身心治療診所或是心理諮商中心,在衛福部的 專案頁面 、 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上也有列出合作的機構,可以增加信任感。各種工具、方式都好,但不要落入詐騙集團或是奇怪的宗教團體就好。 了解台灣的自殺死亡狀況 這段是我後來才補上的。本想跳過這一段,但我發現,這個部份很重要。 我在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找到「 自殺死亡及自殺通報統計 」資料,於是我統計2019年到2023年全台灣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並製成圖: 2019年至2023年不同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統計(單位:人) 自第上圖可以知道,在這 5 年裡,45 至 64 歲的死亡人數都是最多的。於是我也好奇的去找了不同性別在這區間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 2019年至2023年男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2019年至2023年女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很遺憾的是,在14歲以下都有自殺死亡的孩子,不論性別都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在這 5 年中,不論男女,在 2019 年的 45 至 64 歲都是自殺死亡人數最高的,男性是 970人,女性是 513人,2019年是新冠疫情開始之初,那一年有許多人可能面臨失業或因隔離而心理壓力或情緒失衡選擇自殺,我沒有再去找更進一步的資料。自不同性別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性別統計來看,除了 14歲以下的死亡的孩子外,男性自殺死亡的人數是女性死亡人數的近 2 倍。 粗略了解台灣人使用抗憂鬱藥物的狀況 由於衛福部的「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專案的補助對象是 15 至 45 歲,於是我好奇為什麼 46 歲以上的對象不在補助範圍裡?是不需要還是 46 歲以上的人有能力負擔諮商費用?先不想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