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別錯過了這次數位轉型的機會


今年許多國際事務並沒有因為 COVID-19 疫情而停擺,而是認真的去考慮「數位轉型」這件事,不再像以往只把數位轉型的重點放在傳統產業的資訊化或數位化,而是去思考如何透過網路來讓每一件事情維持正常的運作。例如許多國際會議,以往只有直播視訊,現在真正的改為線上舉辦,從 ICANN、APNIC、APrIGF、EuroDIG、聯合國 IGF、IETF等網路治理相關的會議全都改為線上舉辦外,聯合國的 eCommerce Week 也改為線上,各有優缺點,這日後再談。

昨天晚上參與了經濟發展合作組織 (OECD) 的線上研討會。台灣在這次的防疫上,在國際間擁有很好的聲譽,人民願意配合政府的規定載口罩,也落實隔離和配合政策,這都是其他國家文化裡少見的。

但接下來,以下的內容有點沉重,當然不是要談「數位發展部」,而是要談談從今年 4 月起,這些國際會議的內容已經不再談防疫,而是談「下一步要用科技做什麼?」來看台灣現在還卡在等著新部會幫他們規劃數位轉型,可能會是台灣政府最大的危機。

在今年 4 月的聯合國電子商務週,其中一天的議程裡,談到了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線上診療。這裡面有談到了大家會對人工智慧的正確度、可信度其實是相當低的,但它可以先進行像是詢問櫃枱 (服務枱) 的功能,先做簡單的分類。世界衛生組織 (WHO) 就提供了 WhatsAPP 的 Chatbot,讓使用者可以透過這個聊天機器人可以先了解相關資訊。

接下來幾乎很多的線上研討會都在探討要如何進行遠距醫療、如何運用資料,再加上第一線醫療人員已經是筋疲力竭,如何運用新科技來幫助他們?包括在 11 月進行的聯合國 IGF,都在討論這些事情。在有效的疫苗未開始施打時,每個人都必須改變以往的生活模式,而且必須快速適應。


在昨晚 OECD 的這場線上研討會裡,我自己比較注意到的討論內容:

  • 數位轉型:年齡與是否能成功轉型無關,年齡並不是數位轉型的障礙,不應該把數位轉型的障礙歸咎在長者的責任上。年長者也是很願意學習如何使用電子支付等金融科技項目,
  • 遠距醫療的可能性:這不止包括線上診療,還包括了線上開給處方籤、使用人工智慧程式的準確性⋯⋯等。
  • 政府可以提供的協助:這場研討會的參與者都提到了常提到的 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PPP) 模式。由於演算法需要大量的資料作為基礎,同時為了避免演算法對人種、膚色、性別⋯⋯等產生偏誤,它需要大量且具多樣性的資料為基礎,但我們也知道不只歐盟的 GDPR 還有許多國家也有不少緊縮傳輸使用者資料、病歷資料、健康資料等規定。這只能藉由政府之間的談判來協調。
  • 提升數位素養 (Digital Literalcy):以色列的衛生部長講了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她說提升數位素養並不難,有時你只要在對方面前做一次給對方看,他們就懂了。
  • 建立信任:這真的非常難以用言語來說如何建立信任,但醫者們都相信,病人們願意貢獻自己的資料來幫助提升(通訊)醫療品質或幫助其他病人。
  • 獨居者(隔離者)心理、精神健康照護的需求、戒除用藥成癮的需求
這些議題在聯合國 IGF 也討論過,而且更強調非洲國家艱難的處境,也可以觀察到,歐美和非洲國家們,早就不把自己限制在疫情的愁雲慘霧裡,而是更積極的去面對這個問題,開始適應新的、轉型後的生活方式。有些國家除了發展接觸史的追蹤、健康通行碼之外,也有些國家已經在試圖透過資訊科技來評估,早期預防,提供早期的協助。

OECD 的這場研討會中,也提到台灣人民配合政府「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距離」所帶來的防疫佳績。

我回想起 2018 年在做關於「包容性創新」議題研究時,曾經向同事請教過關於遠距醫療法規的事。當時台灣已經有「通訊診察治療辦法」,不過仍受限於「醫師法第 11 條」的規定:「醫師非親自診察,不得施行治療、開給方劑或交付診斷書。(以下省略)」但到了今年因為防疫的關係,衛福部也提出了相對應的措施,讓居家隔離而有迫切需求的人可以進行通訊診療,而且也可以取得處方,委託家人協助取藥 (相關資訊)。

許久之前,在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下,印度也早就有為偏鄉提供可以負擔的遠距通訊診療工具,提升偏鄉地區可以藉由這些工具來做日常保健,不用因為小病痛而勞師動眾跑到大城市裡,或是因為負擔不起到城市治療的費用而喪失了性命。

目前台灣的應變措施是這樣,也及時的協助了居家隔離不得外出,只能透過電話、網路各種通訊方式對外聯絡的病人。不過接下來,也請思考,是不是該認真看得「通訊診療」這件事。畢竟在疫情過後,全球的生活模式終將改變,而這些因應的資通訊科技(先不講數位化)也真正的落實到生活應用裡,而不是只有行政公務或是娛樂消費上時,台灣要怎麼因應全球變化?以線上心理諮商這件事來說,它都可能還在模糊的邊緣。目前我所知道台灣的 FarHugs 遠距抱抱 在創辦人努力許久之後,終於可以線上服務,這也就是在網路治理裡面談到的,由技術來引導政策發展是必要的。

在聯合國 IGF 舉辦的期間裡,因為一場 Freedom Online Coalition 的活動,我參考了一些芬蘭的資料:

  1. 芬蘭的經濟與就業部在 2017、2018 年就提出了相關的人工智慧發展政策:
  2. 芬蘭的外交部發布關於在網路空間裡對於國際法的立場:Finland published its positions on public international law in cyberspace (2020)

附帶一提的是,在幾天前,紐西蘭的外交暨貿易部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rade)公布了: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tional Law to State Activity in Cyberspace,也就是認同國際法在網路上的適用,不論是在實體或是網路空間裡,紐西蘭政府都承認其效力。

這些國家的政策都提醒了我,號稱已轉型為「數位政府」且有多年來各種政府數位化政策或策略的台灣政府,每個部會都要能面對因應疫情中後,擬定各行各業轉型的數位發展政策和能力及如何運用新科技去使既有的產業能有新契機,且鼓勵新型態的工作與生活模式出現,不止是對於網路空間的安全、穩定性,而是要如何運用資通訊科技來面對疫情後的轉變及全球已轉變的模式,而不是等待一個只聞樓梯響、只見關係人四處插旗畫地盤的部會出現。


Title Image by Tumisu from Pixabay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注意心理健康,善用心理諮商資源

在很久以前,我粗略畫過幾張統計圖表丟在社群平台上,不過,也許是時候寫一篇文章來說這些資源的重要性。 台灣衛生福利部(衛福部)自2024年開始提供一個很棒的資源:「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我直接引用頁面中的內容,即自 2024年8月1日起,衛福部擴大補助3億3,600萬,提供15歲到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青壯世代,可以補助 3次的諮商費用 。有興者可以閱讀 相關頁面 內容。這對青壯世代是非常棒的一件事,這個世代的人會被網路上的影音文字迷惑,感到茫然,卻找不到出口,社群網站上日益增加的負面情緒、工作與家庭帶來的壓力、空白的社交生活、有些人會利用其他線上工具抒緩心理壓力,坊間也有愈來愈多的身心治療診所或是心理諮商中心,在衛福部的 專案頁面 、 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上也有列出合作的機構,可以增加信任感。各種工具、方式都好,但不要落入詐騙集團或是奇怪的宗教團體就好。 了解台灣的自殺死亡狀況 這段是我後來才補上的。本想跳過這一段,但我發現,這個部份很重要。 我在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找到「 自殺死亡及自殺通報統計 」資料,於是我統計2019年到2023年全台灣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並製成圖: 2019年至2023年不同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統計(單位:人) 自第上圖可以知道,在這 5 年裡,45 至 64 歲的死亡人數都是最多的。於是我也好奇的去找了不同性別在這區間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 2019年至2023年男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2019年至2023年女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很遺憾的是,在14歲以下都有自殺死亡的孩子,不論性別都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在這 5 年中,不論男女,在 2019 年的 45 至 64 歲都是自殺死亡人數最高的,男性是 970人,女性是 513人,2019年是新冠疫情開始之初,那一年有許多人可能面臨失業或因隔離而心理壓力或情緒失衡選擇自殺,我沒有再去找更進一步的資料。自不同性別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性別統計來看,除了 14歲以下的死亡的孩子外,男性自殺死亡的人數是女性死亡人數的近 2 倍。 粗略了解台灣人使用抗憂鬱藥物的狀況 由於衛福部的「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專案的補助對象是 15 至 45 歲,於是我好奇為什麼 46 歲以上的對象不在補助範圍裡?是不需要還是 46 歲以上的人有能力負擔諮商費用?先不想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