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網際網路該成為公共財嗎?

 

今年參與聯合國 IGF 的各個討論裡,有一場預備會議讓我印象深刻,這件事和網路安全有關,但也與網路的公共核心有關。當一群人大談網路碎片化、網路安全時,其實都應該要去想想這些議題背後在維護的是「什麼」。

我在這篇文章裡會大量的中英文並用,在能力之內會把它譯成中文,但很多字與文化,其實也只有英文會比較貼切。

什麼是網際網路的公共核心價值?

那場討論是關於網路的公共核心價值,但什麼是「網際網路的公共核心價值」?從與會的專家裡,他們提到了一份文件是定義所謂的公共核心價值:

Parts of the Internet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global public good. The Internet can only function as a public good if the core values of universality, interoperability and accessibility are guaranteed and if the key objectives of information security (confidentiality, integrity and availability) are supported. New ways have to be found to permanently safeguard the general functioning of this public core.

我試著翻譯成中文:

部分的網際網路具有全球公共財的特徵。只有在保證通用性、互操作性和可取用性的核心價值並且支持資訊安全的關鍵目標(機密性、完整性和可取得)的情況下,網際網路才能被作為公共財。必須找到新的方法來永久維護此公共核心的總體功能。

根據上述這段文字,網際網路具備兩種特性使它具有公共財的特徵:

  1. 保證:通用性(Universality)、互相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和可取用性(accessibility)
  2. 支持資訊安全的關鍵目標:機密性(confidentiality)、完整性(integrity)和可取得(availability)

維護網際網路的公共核心價值

但為了這兩個條件,讓全球網際網路能為所有人服務、縮短數位落差、不侵害人權,也幾乎就繞在這兩個條件上,全球網路空間穩定委員會(Global Commission on the Stability of Cyberspace,簡稱GCSC),就為了維護網路的核心價值,在2017年11月公布了《Call to Protect the Public Core of the Internet》,呼籲不要干擾網際網路的核心價值,並在2018年5月的文件《Definition of the Public Core, to which the norm applies》,在這份文件裡提供了4 個方向,這和一般網路使用者會想到的比較不一樣,是往更基礎的網路基礎建設來看:

  1. 封包的路由和傳遞 (Packet routing and forwarding)
  2. 命名空間和數字系統 (Naming and numbering systems)
  3. 安全和識別的加密機制 (The 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f security and identity)
  4. 實體的傳輸媒體 (Physical transmission media)

在同年11月,新加坡的年會裡,GCSC提供了《Norm Package Singapore》,裡面提供了6個規範 (Norms),有興趣的話可以從文章最後的連結去閱讀。

當我閱讀了這些文件之後,參考了 Diplo Foundation 所做的其中一場會議記錄,記下了網際網路之父Vint. Cerf 所提到的:

⋯⋯ regulations need to take the openness, interoperability, and intermobility of the Internet into account in order to avoid destroying the very features that made the Internet a revolutionary invention.

於是我意識到,所有的這些努力為網路空間保持穩定的大老們,都在保護網路的中性特質,只要網際網路是開放的、可以互通的、可以正常運作的,沒有所謂的好或壞,就是在維持網路可以正常運作,就這樣子,而網路安全的重點也應該是維持網路的穩定為主,而不是個人或國家利益優先。網路的架構與概念其實是超越國界的,只是我們習慣用地理的思維去限制無形的運作。

網際網路是中性的,無所謂好壞善惡

所以當有人運用區塊鏈技術申請到域名時,ICANN 也不會禁止或是阻擋,只要是符合 ICANN 的規則、不危害網路的運作,沒有什麼好禁止的,而且當域名指向錢包位置時,反而讓錢包可以被追蹤。在這裡,區塊鏈就像是另一種通訊協定一樣,就像我們會用 http:// 或 https:// 來連結到其他網址,而域名指向區塊鏈錢包位址,就是讓這個通訊協定方式更具有通用性,自然也不會破壞整個網路的穩定性。也就是因為網際網路是「中性」的,所以它同時有好的、良善的運用,也有壞的、惡意的運用。

無法去限制人們如何使用「工具」與「技術」這些都是中立的,它們可以被運用在好的用途,也能被用來傷害人。例如區塊鏈技術的星際檔案系統(IPFS),你可以把自己的創作品放在IPFS中,宣稱自己的著作權和所有權,但也有人把報復性的情色圖片放在IPFS上,而且永遠無法移除。

就像是有次導航主動詢問駕駛人:「有另一條路可以節省 5 分鐘的路程,要不要切換到新的建議路線?」最後我們因為人生地不熟而沒有走新的路線,免得迷路花更久的時間,而導航則提供了它覺得是更佳的選擇,但最終的選擇權還是在駕駛人的意志中。

我寧可相信任何技術都是中性的,好壞善惡都是在最後的運用,如同愛因斯坦公布相對論不是為了發明核武,藍色小藥丸威而鋼的橫空出世不是為了讓男性在性事上戰力持久,原意是為了研發心臟病用藥。

網際網路是不是公共財?

就目前的情況,要用二分法來說,不是。網際網路不是公共財,它其實是一份特許事業,只是被大量的運用在經濟目的、行為與日常生活裡,而且被大量運用到我們都誤會它是像水電一樣是公用事業。

經濟學裡的「公共財」(Public Goods)有以下的特性:

  1. 非敵對性(Non-rivalry):不管如何消費財貨,都不會影響其他人消費這個財貨的總量。
  2. 不可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當我們付費消費某種財貨時,不能排除其他沒有付費的人來消費這個財貨,或排除的成本很高。也因為沒有付費而也可以使用這個服務或財貨,所以也稱這些人為「搭便車者」(free riders)。

從這兩個特性來看,網際網路並不具有上述等質,例如你必須要付更多錢費才能使用更多的頻寬;原則上,不付費的使用者是無法使用網際網路的,我們會看到很多的網際網路服務因為在免費的情況下出現許多搭便車者,但網路基本上沒有付費是不能使用的,所以它不但具有排他性,而且你不多付點錢,就沒有辦法享受更快的速度或更大的頻寬。

所以回到前面提到的,學者和大老們所主張的「網際網路的特性」或「網際網路的核心價值」,其實都與經濟學定義中的「公共財」完全沒有關係,但因為已經大量的被運用、涉入經濟領域及民眾的日常生活,近年來也因為不當的運用,讓人覺得不止被侵犯了隱私,也讓國家覺得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國安威脅,也一定會有關於「公平」、「安全」的各種議題出現。

結論:網際網路該成為公共財嗎?

基於目前聯合國的17個永續發展目標,都會主張開發安全、可以負擔的工具來協助開發中國家、開發程度較低的國家來使用網際網路,例如 Facebook 的 Connectivity 計畫、Google 的 Project Loon 計畫,都是在做這件事,但還有許多不確定的風險在裡面,例如是不是要提供大量的隱私?Google 的氣球會飄向何方?而特斯拉的 Starlink 目前應該還不到可以提供每個人都負擔的起的價格來使用,但大致上都希望能藉由基礎建設的協助來縮短各種發展上的落差,但這些計畫頂多是公益行為,並不能完全使網際網路成為公共財,也不該該網際網路成為公共財,因為當政府單一主導、介入網際網路的運用時,可能也會導致網路空間的碎片化,也違反了網際網路的公共核心價值,更可能會讓它變成侵犯人權的工具。

在目前,我傾向於否定的,至於在未來會不會改變我的答案?我還保留中。

Image by Free-Photos from Pixabay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注意心理健康,善用心理諮商資源

在很久以前,我粗略畫過幾張統計圖表丟在社群平台上,不過,也許是時候寫一篇文章來說這些資源的重要性。 台灣衛生福利部(衛福部)自2024年開始提供一個很棒的資源:「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我直接引用頁面中的內容,即自 2024年8月1日起,衛福部擴大補助3億3,600萬,提供15歲到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青壯世代,可以補助 3次的諮商費用 。有興者可以閱讀 相關頁面 內容。這對青壯世代是非常棒的一件事,這個世代的人會被網路上的影音文字迷惑,感到茫然,卻找不到出口,社群網站上日益增加的負面情緒、工作與家庭帶來的壓力、空白的社交生活、有些人會利用其他線上工具抒緩心理壓力,坊間也有愈來愈多的身心治療診所或是心理諮商中心,在衛福部的 專案頁面 、 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上也有列出合作的機構,可以增加信任感。各種工具、方式都好,但不要落入詐騙集團或是奇怪的宗教團體就好。 了解台灣的自殺死亡狀況 這段是我後來才補上的。本想跳過這一段,但我發現,這個部份很重要。 我在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找到「 自殺死亡及自殺通報統計 」資料,於是我統計2019年到2023年全台灣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並製成圖: 2019年至2023年不同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統計(單位:人) 自第上圖可以知道,在這 5 年裡,45 至 64 歲的死亡人數都是最多的。於是我也好奇的去找了不同性別在這區間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 2019年至2023年男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2019年至2023年女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很遺憾的是,在14歲以下都有自殺死亡的孩子,不論性別都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在這 5 年中,不論男女,在 2019 年的 45 至 64 歲都是自殺死亡人數最高的,男性是 970人,女性是 513人,2019年是新冠疫情開始之初,那一年有許多人可能面臨失業或因隔離而心理壓力或情緒失衡選擇自殺,我沒有再去找更進一步的資料。自不同性別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性別統計來看,除了 14歲以下的死亡的孩子外,男性自殺死亡的人數是女性死亡人數的近 2 倍。 粗略了解台灣人使用抗憂鬱藥物的狀況 由於衛福部的「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專案的補助對象是 15 至 45 歲,於是我好奇為什麼 46 歲以上的對象不在補助範圍裡?是不需要還是 46 歲以上的人有能力負擔諮商費用?先不想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