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網際網路10年小記

Photo by Adli Wahid on Unsplash

2019年是個很特別的年份,除了世界各國迎來選舉之外,World Wide Web (WWW)誕生 30 年,網際網路慶祝誕生 50 年,而台灣的 INSIDE 也在今年慶祝滿10年,並舉辦徵稿活動,主題是:「2009 至 2019 在網路、科技與新創,你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

10 年發生大大小小小的事都出現在腦海裡,全球的、台灣的,還有更多事是我未注意到的。我想了很久,造成全球衝擊最大的一件事?斷網?Facebook 和 Cambridge Analytica 的事件(2018)?網路安全?電子化政府?第一台 iPod (2001) 或 iPhone (2007) 出現?能對全球使用者使用行為改變的「事件」還有什麼?

想來想去,好像只有在2009年,Satoshi Nakamoto 讓 Bitcoin 系統實際上線後,對網際網路使用者、夢想家、改革者、經濟學家、財金專家、投資人、掮客、政府、古老守舊的財金系統,從思想面到應用面都引起了極大的迴響--不是極端的厭惡,就是極度的狂熱。

從 Bitcoin 到 bitcoin 再到區塊鏈,有人看待區塊鏈是一個分散式的儲存系統,而這本來就有其他類似的系統在全球運作,也有人看待區塊鏈是一個加密的記錄資料庫,也有人把它應用在電子支付、資料交換、數位資產的所有權,也有人認為它不過是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一種,畢竟有不少人用炒作 IPO 的觀念在炒作 ICO。網際網路之父 Vint. Cerf 直接說他不需要區塊鏈
Don Tapscott 所主持的 Blockchain Research Institute ,還有其著作 Blockchain Revolution 都是啟發許多人對於區塊鏈的興趣與想像,甚至投身其中,對於區塊鏈將改變整個世界的理想是深信不疑的。

與其一直執著在這個世界是否需要區塊鏈或是區塊鏈會不會改變世界,我反而注意到,因為Bitcoin 白皮書的出現,改變了許多人對貨幣、密碼學、加密技術的興趣,還激發了各種的想像,特別是「去中心化」的基礎思想,也激起了民眾對於政府過度集中化管理、貨幣政策的反思。各種形式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各種使用場景的想像也紛紛出現。

Bitcoin 白皮書出現,其標題寫明了: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並在摘要第一句話註明:
A purely peer-to-peer version of electronic cash would allow online payments to be sent directly from one party to another without going through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這段話讓所有人開始反思「銀行」在現實世界交易中的角色、功能與提供的服務?它所收取的費用是否合理?是否於其提供的服務與品質相當?在其他現行的電子支付方式裡,至少都要透過銀行或是至少有一方機構在處理交易的事項、身份的核對、或是收取維護與營運系統的費用,但Bitcoin這套支付系統就是 A 付給 B多少錢,B 就實收多少錢,A 也不需要再支付手續費。這也迫使全球金融財務系統察覺應需要改變,避免被排除在金融交易作業之外,甚至考慮使用區塊鏈技術。環球金融電信協會 (SWIFT) 便採用 Hyperledger Farbic 來開發跨國結算的交易系統,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更透過 Corda、Hyperledger Fabric和Quorum 三種架構來開發加速銀行間的清算和支付系統。如果要以實際發生過的事情來對照,大概就像是 VoIP 出現,導致電信產業在語音通話生意上的產生危機意識一樣,我相信現在有許多人對於「打電話」這件事的想像應該不是拿起話筒、按鍵撥號,而是打開即時通訊軟體,找到對方的ID,直接透過網路對談,當然我直接省略了背後的通訊協定、網路協定、編碼之類的基礎理論。目前可以觀察到電話還是存在著,我們的手機還是保有傳統的電話通訊功能,而 Bitcoin 系統的初始目的也不是要消滅銀行,而是不讓銀行擴張自己在交易流程中地位,例如為了預防詐騙,而過度收取交易對象的身份資料、擁有這麼多個人資料、敏感資訊卻沒有妥善保存、又或是在一筆交易中收取過高的手續費。

在以往有各種代幣或是數位化的代幣,但因為當時的網際網路的發展與資訊教育普及和度不如現在,加上「政府」的權威管理,人們對於「代幣」的想像還是處於商品階段。在 Bitcoin 白皮書所提到的 Peer-to-Peer 理念下,也開始刺激人類的想像力,例如去除第三方、去中心化,甚至直接挑戰國家的貨幣政策。在有些影片裡,有些區塊鏈技術狂熱者開始不滿意各國政府藉由操弄匯率作為政治目的談判籌碼,進而想挑戰國際金融法規藉由發行代幣與電子支付系統,更甚者在資本充裕的情況下,挑戰全球貨幣政策。發行貨幣的權力從政府變成幾乎人人可行。有一些曾經在媒體版面上被高度討論的數位貨幣,它的基礎概念會比較接近John Nash 所提到的 Ideal Money,在 John Nash 的假設裡,未來全球的貨幣種類會減少,會趨向區域性可以在區域內各國流通的貨幣,且具有長期的穩定性。
In the near future there may be a smaller number of major currencies used in the world and these may stand in competitive relations among themselves. There is now the "euro" and the inflationary tradition of the Italian lira seems to be past history now. And there COULD be introduced, for example, a similar international currency for the Islamic world, or for South Asia, or for South America, or here or there.
我的想法是,Bitcoin 白皮書出現之前,也許有人想挑戰央行、法定貨幣的地位,但總會因為技術、時間、國際政治情勢各種因素而失敗。Bitcoin 白皮書出現的時機與當下的環境,讓每個人開始思考國家貨幣政策對個人、社會、區域至全球政治局勢的影響,也同時讓人思考「貨幣」的定義與價值,也很難得的,幾乎每個經濟學家都要被問一輪關於 bitcoin 的看法。例如就有人問 John Nash,bitcoin 是否就是他所不斷提到的 Ideal Money?不過,幾乎經濟學家們對於 bitcoin 都沒有好感,認為它不具有社會價值、無法提供社會正向的功能、不具有長期穩定性、如同鬱金香狂熱一樣...等。

除了網際網路公開被世人所用,不再僅限於軍方或是校園研究使用後,我想不起來還有什麼技術或產品能有這麼大的討論。當然,有人會提到物聯網、智慧城市、5G、人工智慧的出現,但這些其實也不是在這十年內出現,更早就有人在提類似的概念,就如同區塊鏈裡許多應用的技術,在更早之前都有人提過,但會直接挑戰到國家貨幣政策等級技術的,大概就是從 Bitcoin 白皮書出現開始。

Bitcoin 白皮書也刺激了其他類似技術出現,更進一步的讓各種原本在現實生活裡、網際網路上的行為開始往區塊鏈的應用發展。就如同網際網路出現,大家試著把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藉由網際網路來協助解決一樣,試圖運用新的技術來解決生活裡原本就存在的問題,也刺激了許多哲學性、社會議題、人類行為相關的討論,這反而是我樂見,更希望能持續下去。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注意心理健康,善用心理諮商資源

在很久以前,我粗略畫過幾張統計圖表丟在社群平台上,不過,也許是時候寫一篇文章來說這些資源的重要性。 台灣衛生福利部(衛福部)自2024年開始提供一個很棒的資源:「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我直接引用頁面中的內容,即自 2024年8月1日起,衛福部擴大補助3億3,600萬,提供15歲到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青壯世代,可以補助 3次的諮商費用 。有興者可以閱讀 相關頁面 內容。這對青壯世代是非常棒的一件事,這個世代的人會被網路上的影音文字迷惑,感到茫然,卻找不到出口,社群網站上日益增加的負面情緒、工作與家庭帶來的壓力、空白的社交生活、有些人會利用其他線上工具抒緩心理壓力,坊間也有愈來愈多的身心治療診所或是心理諮商中心,在衛福部的 專案頁面 、 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上也有列出合作的機構,可以增加信任感。各種工具、方式都好,但不要落入詐騙集團或是奇怪的宗教團體就好。 了解台灣的自殺死亡狀況 這段是我後來才補上的。本想跳過這一段,但我發現,這個部份很重要。 我在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找到「 自殺死亡及自殺通報統計 」資料,於是我統計2019年到2023年全台灣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並製成圖: 2019年至2023年不同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統計(單位:人) 自第上圖可以知道,在這 5 年裡,45 至 64 歲的死亡人數都是最多的。於是我也好奇的去找了不同性別在這區間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 2019年至2023年男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2019年至2023年女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很遺憾的是,在14歲以下都有自殺死亡的孩子,不論性別都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在這 5 年中,不論男女,在 2019 年的 45 至 64 歲都是自殺死亡人數最高的,男性是 970人,女性是 513人,2019年是新冠疫情開始之初,那一年有許多人可能面臨失業或因隔離而心理壓力或情緒失衡選擇自殺,我沒有再去找更進一步的資料。自不同性別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性別統計來看,除了 14歲以下的死亡的孩子外,男性自殺死亡的人數是女性死亡人數的近 2 倍。 粗略了解台灣人使用抗憂鬱藥物的狀況 由於衛福部的「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專案的補助對象是 15 至 45 歲,於是我好奇為什麼 46 歲以上的對象不在補助範圍裡?是不需要還是 46 歲以上的人有能力負擔諮商費用?先不想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