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一週腦力激盪:Focusing on ideas and requirements

從04月23日的丹麥創新設計,到26日的2013 IOT x Big Data 台歐智慧產業高峰論壇,最後是27日下午的Code for TomorrowEarth Day Workshop,彷彿進行了一週的腦力激盪。 在23日的演講結束後,讓我最難忘的是台上的講者說的一句話:Focusing on ideas and requirements。 至於IoT & Big Data的論壇,我看到了資策會的專家們畫出了許多的願景,同時還不斷提到:「台灣是個很適合當做測試的地方。」這點我不奇怪,就像手機剛發展時,Nokia與Motorola只要有新的機型,都會先拿台灣做市場測試。一來是因為台灣人喜歡嚐鮮,二來是台灣人還頗捨得在三C電子上的消費。不過IoT是個整體環境的連結,小至資料,大至產業,如果貿然的就做測試,沒有完整的配套措施,可能會導致一場災難,而這也是趕流行的公部門常犯的失誤之一。 到了27日下午的地球日工作坊,儘管我不是寫程式的人員(也不是工作人員),卻也感受到一種開放力量所帶展現的生命力。
這場期待以久的工作坊剛好是在G8的Open Agriculture之前,在短短的兩個小時裡產出了兩個計畫:
  1. 好愛米(Good Rice,計畫的主持人是C.K.,我簡短的列出以下:
    • 地籍與所得資料的結合。有產銷履歷表的資料是屬於所得較低的地方。
    • 土壤污染與產銷履歷的結合,讓消費者了解米的來源是否為安全來源。
    • 購買所得較低的地區所產的米,以公益給予協助。
    • 地籍資料的對應與取得,需要付費給縣市政府,如何避免隱私權的問題。
    • 如何連結消費者與生產者。
    • open street map的使用,劃出農田的範圍。
    • 農夫市集 farmer market的時間/地點結合(目前民間與政府都有提供相關的資訊)。
  2. Food Open Data:這是由Kny所提出的,透過使用者在手機上安裝APP的方式,把食品包裝上的條碼掃瞄拍照後做辨識,可以知道這個產品的履歷及加工過程。聽起來很像是農委會做的農產品產銷履APP,也很像安心食品履歷追溯網所提供的APP的做的功能,不過這兩個APP的各自獨立,且後者的APP的掃瞄後就出現資料庫錯誤的訊息。在一群工程師低頭默默的寫程式打拼的過程裡,在外面稍微聊了一下這個APP的應用方向十分的廣:
    • 醫療用途:食品成份的致敏性、慢性病患者的飲食控管。
    • 食品履歷追蹤及安全:食品添加物及相關加工工廠資訊、健康食品認證相關資訊。
    • 社群的相互交流。
    • 甚至可以把Good Rice的資料庫包在裡面。
    • IoT的應用,我拿冰箱來舉例,而這似乎也是目前業界在做的:
    • 讓冰箱裡有一個條碼掃瞄器,當購買回來的產品在放入冰箱,條碼解讀後,除了了解產品的來源外,也許可以提供主婦食譜參考,在食品到期日前發送訊息到手機裡,可以避免食物的浪費。甚至可以計算出一個家庭的食材使用量,當食品將要吃完時可以發送訊息到供貨商,例如像主婦聯盟或是大王菜舖子這類的食品合作社可以提供一週的食物量、從營養師的資料庫取得營養保健建議,同時也可以避免你家的冰箱成了異次元空間,找到長出不知明生物的過期產品,保持冰箱的清潔與衛生。在這樣的一個例子裡,正是目前許多國際農業組織所注意的議題:
      1. 食品履歷(Food Traceability)
      2. 食品安全(Food Security or Food Safety)
      3. 不再浪費食物(No more food waste)
      4. 透過ICT應用來幫助農村進行改善(ICT in Agriculture or ICT for Rural Development)
於是我在這兩個小計畫裡看到了所謂的「Focusing on ideas and requirements」,從需求面出發,並使用遊戲的概念,讓大眾有興趣去參與,在遇到資料來源不足時,也不會想:不可能。中間我提到一個關於糧商混米的問題出現在台灣市場上,我後來也想到了一些方法,例如從海關的進出口資料及農委會的稻米進口量去比對,同時去找公開資料。這過程有點辛苦,但也不是沒辦法做出來,只要找得到方法,也能找得到資料,應該就會有相關的資訊出現。 接下來的兩天,國際間有一場重頭戲:G-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Open Data for Agriculture,很可惜的是沒有辦法全程參與。 也許會有人好奇,為什麼我會持續關注農業議題?除了本身的工作有些許的相關外,也許很多人忘了原本是農業立國的台灣已漸漸依賴進口食品,而在氣候變遷的情況下,全世界的食物將會出現短缺的現象。如果你希望未來的下一代是活在一個可以不吃基因改造食品(GMO Food)、天然健康食品的未來,都應該要注意農業相關的議題。 再次感謝Code for Tomorrow讓我有一個十分充實的週末。 其他關於:
  1. 2013 IOT x Big Data 台歐智慧產業高峰論壇也可見:Schee:在台灣,開放資料遠比海量資料重要(二)
  2. Code for Tomorrow的Earth Day Workshop:Schee:Open Data 的人才培育 (2)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注意心理健康,善用心理諮商資源

在很久以前,我粗略畫過幾張統計圖表丟在社群平台上,不過,也許是時候寫一篇文章來說這些資源的重要性。 台灣衛生福利部(衛福部)自2024年開始提供一個很棒的資源:「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我直接引用頁面中的內容,即自 2024年8月1日起,衛福部擴大補助3億3,600萬,提供15歲到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青壯世代,可以補助 3次的諮商費用 。有興者可以閱讀 相關頁面 內容。這對青壯世代是非常棒的一件事,這個世代的人會被網路上的影音文字迷惑,感到茫然,卻找不到出口,社群網站上日益增加的負面情緒、工作與家庭帶來的壓力、空白的社交生活、有些人會利用其他線上工具抒緩心理壓力,坊間也有愈來愈多的身心治療診所或是心理諮商中心,在衛福部的 專案頁面 、 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上也有列出合作的機構,可以增加信任感。各種工具、方式都好,但不要落入詐騙集團或是奇怪的宗教團體就好。 了解台灣的自殺死亡狀況 這段是我後來才補上的。本想跳過這一段,但我發現,這個部份很重要。 我在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找到「 自殺死亡及自殺通報統計 」資料,於是我統計2019年到2023年全台灣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並製成圖: 2019年至2023年不同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統計(單位:人) 自第上圖可以知道,在這 5 年裡,45 至 64 歲的死亡人數都是最多的。於是我也好奇的去找了不同性別在這區間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 2019年至2023年男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2019年至2023年女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很遺憾的是,在14歲以下都有自殺死亡的孩子,不論性別都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在這 5 年中,不論男女,在 2019 年的 45 至 64 歲都是自殺死亡人數最高的,男性是 970人,女性是 513人,2019年是新冠疫情開始之初,那一年有許多人可能面臨失業或因隔離而心理壓力或情緒失衡選擇自殺,我沒有再去找更進一步的資料。自不同性別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性別統計來看,除了 14歲以下的死亡的孩子外,男性自殺死亡的人數是女性死亡人數的近 2 倍。 粗略了解台灣人使用抗憂鬱藥物的狀況 由於衛福部的「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專案的補助對象是 15 至 45 歲,於是我好奇為什麼 46 歲以上的對象不在補助範圍裡?是不需要還是 46 歲以上的人有能力負擔諮商費用?先不想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