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一隻貓

睡覺的貓

能養動物的人是幸福的。因為這表示飼主願意把愛分享給另一種物種,也表示飼主有能力去飼養另一隻動物。

整體經濟環境變得不如預期中的好,大家日子也過得很辛苦,直接受到衝擊的,還包括了公益團體,因為大家的可支配餘額減少了,也沒有多餘的心力金援公益團體,也無法資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除了人之外,動物也受到了經濟不景氣的衝擊,路邊愈來愈多被棄養的小狗,有天我在路上看到被棄養的哈士奇,也有人在路上看到被棄養的瑪爾濟斯、米格魯...等曾經被人抱在懷裡的寵物,全身髒兮兮的在街上亂跑,也看到一些不知道什麼品種的狗,成群結隊的在路上走。

照片裡的貓,從去年冬天出現在我家附近的巷子裡,不同一般的流浪貓,牠見到人會在你腳邊親密的磨蹭,也不會像一些神經緊繃的貓咪弓起身子發出「哈!哈!」的威脅,而且,和牠玩久了就會發現牠的叫聲和其他的貓有點不一樣,少了點野性,多了一份溫柔。

我們認為,牠可能曾經是某個家庭的寵物,不知道是被棄養還是逃家找不到回家的路,流浪到這裡,遇到這附近有不少有養寵物的家庭,大家也就分一點飼料給牠,於是牠出現在這條巷子裡的時間變得很多,甚至讓我懷疑牠是某戶人家的寵物,放縱牠到街上亂跑。

冬春交替的時候,我常會買貓罐頭餵牠,後來有一隻黑白花色的小貓跟來,牠們兩隻一起吃一個貓罐頭,大肥貓會靜靜的吃食物,但小花貓的吃相不佳。有天,這條巷子裡的貓全都不見了,彷彿去參加了貓族大會,聽不見貓的叫聲,看不到牠們的身影。那陣子,有河book的貓也都不見了,而板橋又出現虐貓的新聞,我心驚膽跳好一陣子,深怕這隻大貓被虐待,兇手就是我們,因為我們常餵食牠,使牠對人類失去戒心。

還好,上個月看到牠又出現在巷子裡,一樣的和人親密磨蹭,一樣會撒嬌,趴在車頂時同樣威嚴的擺出人面獅身像的姿勢,不同的是,牠的肚子不太對勁,看起來鼓鼓的有一坨東西。是懷孕?還是生病?

這隻貓的體型原本就大的誇張,第一次拍牠照片,看過的人都說這隻貓得不錯才能有這樣的體型。

這應該是帶了圍巾的虎斑貓吧?這個花色的貓似乎都比較親人。因為牠的體型太大,有些小朋友或鄰居看到牠的第一句話都是:「哇!這隻貓好大!」我一直認為牠是公貓,公貓的體型似乎都比較大些,加上我唯一養過的寵物並非貓族(雖然被貓吃掉一隻),所以也猜不出牠的年齡。偉展說這隻貓的年紀應該不小,牠的毛摸起來有點粗,但叫聲聽起來很溫柔,最特別的,是這隻貓的表情十分豐富。

活了快三十年,只有三次與貓相處的經驗,一次是國中時,有個同學在路上撿了小貓,我好奇的把小貓抱過來,因為老師已經進了教室,就把小貓藏在抽屜裡,誰知道這隻小貓居然在抽屜裡解放黃金,還好抽屜裡沒課本,同學在幫我把桌子清乾淨後,我們偷偷的把桌子搬到隔壁另一班更沒人管,也沒人愛來上課的教室裡,再換一張比較乾淨的桌子回來。另一次是有隻花貓到樓下的屋頂上生小貓,躲在我家的陽台下,每次我吃過晚飯都會跑去看牠們母子倆,小小貓有對藍眼睛,十分的特別,直到有一天,母貓把小貓叼到車頂上,車子卻開走了,母貓在巷子裡叫了一整天後,就離開這個傷心地了。

然後是這隻被我叫做阿肥的大貓,樓上的住戶叫牠胖喵(胖咪?),每天下班回家時,我會刻意走到牠出沒的巷子,牠也總是擺出人面獅身像的表情。這隻貓很聰明,遠遠看到偉展走近時,牠會主動跳下車頂跑到偉展腳邊磨蹭,甚至陪我們走一小段路。

昨天晚上,牠和那隻花貓陪我們走了很長一段路,當我停下來時,牠們也停在我腳邊,後來花貓離開了,只剩阿肥跟著我走。我第一次看到牠是跟著我而不是跟著偉展,甚至會在我腳邊打轉。到了家門口,牠一臉無辜的表情擋在門前,用腳掌拍著門。我知道牠想跟進來,牠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就是想要跟人住在一起。如果我是一個人住,我就會收留牠,帶牠去看醫生、洗澡、植入晶片,但我和家人住,就要考慮到他們會不會過敏,而且,公寓裡是不適合養寵物的。在我進屋後,牠索性橫躺在門外,我偷偷打開門,讓家人看看牠可愛的樣子,牠伸手拍打著紗門,隔著門望著我們。

我很難過的回到房間,無法忘記牠的大眼睛一直看著我,好不容易,我讓牠信任我、認得我,但我又無法長期的飼養牠。

牠在樓下鐵門前徘徊,弟弟聽到牠的叫聲也覺得這隻貓的叫聲特別,當另一戶人家出現時,牠又緊跟著他們想上樓,卻又被趕了出來。然後,一個樓上的住戶,對著這隻想要依賴人的貓說了這樣的話:「你家不是在那邊巷子嗎?怎麼跑這裡?快回去...你這麼肥,沒有人養得起你啦!」聽到後面那句話,讓我覺得很難過,這隻貓會胖成這樣,也許有一半是我的錯,因為我總是餵食牠,牠也不會拒絕我的餵食,而且,我總覺得牠生病了。

這隻貓在樓下喵呀喵的叫了幾秒鐘,我很想收留牠,但家裡就是不允許。聽下樓散步的弟弟說,已經沒看到牠了,我想,牠大概傷心的離開了這條巷子吧!不知道下次見到牠時,牠會不會怨我沒收留牠?

我真的很想養牠啊!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注意心理健康,善用心理諮商資源

在很久以前,我粗略畫過幾張統計圖表丟在社群平台上,不過,也許是時候寫一篇文章來說這些資源的重要性。 台灣衛生福利部(衛福部)自2024年開始提供一個很棒的資源:「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我直接引用頁面中的內容,即自 2024年8月1日起,衛福部擴大補助3億3,600萬,提供15歲到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青壯世代,可以補助 3次的諮商費用 。有興者可以閱讀 相關頁面 內容。這對青壯世代是非常棒的一件事,這個世代的人會被網路上的影音文字迷惑,感到茫然,卻找不到出口,社群網站上日益增加的負面情緒、工作與家庭帶來的壓力、空白的社交生活、有些人會利用其他線上工具抒緩心理壓力,坊間也有愈來愈多的身心治療診所或是心理諮商中心,在衛福部的 專案頁面 、 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上也有列出合作的機構,可以增加信任感。各種工具、方式都好,但不要落入詐騙集團或是奇怪的宗教團體就好。 了解台灣的自殺死亡狀況 這段是我後來才補上的。本想跳過這一段,但我發現,這個部份很重要。 我在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找到「 自殺死亡及自殺通報統計 」資料,於是我統計2019年到2023年全台灣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並製成圖: 2019年至2023年不同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統計(單位:人) 自第上圖可以知道,在這 5 年裡,45 至 64 歲的死亡人數都是最多的。於是我也好奇的去找了不同性別在這區間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 2019年至2023年男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2019年至2023年女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很遺憾的是,在14歲以下都有自殺死亡的孩子,不論性別都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在這 5 年中,不論男女,在 2019 年的 45 至 64 歲都是自殺死亡人數最高的,男性是 970人,女性是 513人,2019年是新冠疫情開始之初,那一年有許多人可能面臨失業或因隔離而心理壓力或情緒失衡選擇自殺,我沒有再去找更進一步的資料。自不同性別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性別統計來看,除了 14歲以下的死亡的孩子外,男性自殺死亡的人數是女性死亡人數的近 2 倍。 粗略了解台灣人使用抗憂鬱藥物的狀況 由於衛福部的「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專案的補助對象是 15 至 45 歲,於是我好奇為什麼 46 歲以上的對象不在補助範圍裡?是不需要還是 46 歲以上的人有能力負擔諮商費用?先不想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