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EC]從停止營業的台灣CCB網站說起

台灣新萃妍停止營業公告
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在新萃妍或是透過郵購的方式向新萃妍購買彩妝保養品?新萃妍的網站在五月時在網站首頁上張貼了張公告,表示要調整營運方向,所以不再提供銷售服務。
當我看到這個網站停止販售時,心裡有點惋惜。如果沒記錯,CCB(Club des Créateurs de Beauté)是在我五專時進來台灣,當時的平面媒體都對這個品牌有所報導,它也算是台灣第一個以郵購通路販售彩妝及保養品,這個通路品牌下,在台灣最知名的品牌應該算是agnès b.彩妝,也許其他的品牌也有其他的喜好者。

在CCB剛來到台灣時,他們的通路策略是在便利商店裡放置郵購目錄,之後也與許多銀行的信用卡部門合作,寄送郵購目錄給持用該家信用卡的客戶,他們做的相當細心,不同的對象、通路都有不同的目錄編碼,當消費者透過傳真回傳訂單時,可依據訂單上消費者所填的編碼了解及統計客戶來源並作為下次合作、折扣或各種銷售策略的資料參考。在對於隱私權不是那麼注意的年代裡,我每個月會收到兩份來自於CCB的郵購目錄,也和便利商店裡所放置的目錄比較過,贈品、折扣都不同,這樣的經營方式在那個年代裡真的是很細心了。
之後,電子商務興起,在台灣的CCB也成立了銷售網站,在這個通路上也提供了另一個目錄編碼,除此之外,如果消費者喜歡紙本目錄上的贈品與折扣,也可以輸入紙本目錄上的編碼,網站就可以提供同樣的優惠折扣,甚至,也在紙本目錄上鼓勵會員透過網站來訂購商品,除了與紙本目錄相同的優惠外,還會利用多送贈品吸引貪小便宜的消費者利用網站來訂購。
2002年,這個成立於1987年的老通路品牌被L'Oréal買下來,在台灣,它似乎還在忠孝東路的辦公室裡,似乎還未與台灣萊雅合併。CCB在台灣的銷售網站,在去年也曾看過徵求網站管理人員,而年初也試著透過所謂部落格試用品行銷的手法,在樂多成立了一個部落格發送彩妝保養的試用品,並結合影音,在網站與部落格裡設置彩妝教學影片達到產品宣傳的效果。
對於保養品通路品牌而言,這個手法還算新,以台灣的市場情況來看,透過試用品發送網站來宣傳商品的保養品品牌多屬於台灣本土較新的保養品品牌或是屬於開架保養品的品牌,而且,依據我參加一次活動的經驗,他們給的是完整的商品,而非只有幾ml或幾g的試用品,算是相當用心在經營。
然而,它還是掛出暫停營業的告示。大約在年初就可以隱約感覺到他們的動作,先是髮類保養用品買一送一,售完後也不再進貨,整個目錄下是空的,再來是春夏交替時的身體保養品及彩妝大折扣,整個的感覺是在大清倉,而部落格的文章也不再更新,也沒有新的活動。也許是因為競爭增加,除了日本的DHC和這兩年才進入台灣的ORBIS同是郵購通路外也同時成立銷售網站販售,而許多藥妝保養品也多屬於電子商務通路(水貨商或藥局),再加上,它們也該回歸到台灣萊雅之下,我猜,這些原因都是讓CCB暫停營業的原因。
CCB被L'Oréal歸類在消費事業體系(Consume Product)下,在法國的CCB網站還可以買到The Body Shop的商品,而其他國家,如日本、比利時則可買到原本的agnès b.、 Professor Christine Poelman、 Franck Provost、Michel Klein等品牌產品。
另一個原因,我猜是他們在整個電子商務郵件配送上並沒有做到很好的整合,這會導致客訴提高,影響到企業形象。先前就曾經有過相當不愉快的經驗,之後也就不怎麼再訂購上面的東西了,總共的購買次數沒有超過五次,一來是可能因為目錄編號與系統架構不是很完善導致網站運作相當的慢,搜尋系統也不見得找到適合的商品。在付款方式上提供了線上刷卡、ATM付費等一般常見的付款方式,但沒有提供便利商店取貨付款,同時,商品寄送上,僅提供宅配送貨,也就是由民間郵政將商品送到消費者手上。
台灣的消費者算是被溺愛的,每個網站都竭盡所能的提供各種付款及取貨方式,甚至有很多很多的試用品可以選擇或贈送,以ORBIS而言,就提供了三種付款方式(線上刷卡、貨到付款和便利商店取貨付款),有些網站會提供ATM轉帳,但在詐騙頻傳的現在,也有購物網站停用ATM付款,如Lativ。相較之下,只能選擇宅配的CCB就顯得沒有彈性,也沒有競爭力,儘管他們在銷售資料的收集及分析相信是十分仔細與用心的。
總覺得這只是一個開始,也許會有許多競爭力較弱的電子商務網站或商品紛紛從市場上消失,最後走向大者恆大的線上商城,如最近台灣的Yahoo!奇摩併入興奇科技,而PChome線上購物/24h購物(愈看愈有大潤發的感覺)不斷打出連日用品都可以在網站上買到,並在24小時內送達,另外像是博客來網路書局,漸漸的也從販售書、音樂拓展到票務、彩妝保養、各種百貨的各種領域。
25togo當然,我也希望小而美具有特色的購物網站依然存在,比方說,我因為收到eDM的關係看到了一家vivi純攪和手工皂,雖然沒有向他們購物過,但他們也是很用心的在經營這塊市場,這塊市場還有一個更大的阿原肥皂也是專心的在經營這個領域;另外像是專精於設計品牌的25togo、PPaper最近開始販售雜誌、自創品牌服飾與設計商品的ivesean網站,雖然不像大型線上商城可以一次購足也不是那種隨時都要購買的必需品,但他們的網站上就提供了視覺上的美感,提供網路瀏覽者一個視覺上休息的空間,同時也讓人知道他們是專心的在經營著自己品牌。

參考文章:CCB PARIS: FROM MAIL TO E-MAIL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注意心理健康,善用心理諮商資源

在很久以前,我粗略畫過幾張統計圖表丟在社群平台上,不過,也許是時候寫一篇文章來說這些資源的重要性。 台灣衛生福利部(衛福部)自2024年開始提供一個很棒的資源:「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我直接引用頁面中的內容,即自 2024年8月1日起,衛福部擴大補助3億3,600萬,提供15歲到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青壯世代,可以補助 3次的諮商費用 。有興者可以閱讀 相關頁面 內容。這對青壯世代是非常棒的一件事,這個世代的人會被網路上的影音文字迷惑,感到茫然,卻找不到出口,社群網站上日益增加的負面情緒、工作與家庭帶來的壓力、空白的社交生活、有些人會利用其他線上工具抒緩心理壓力,坊間也有愈來愈多的身心治療診所或是心理諮商中心,在衛福部的 專案頁面 、 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上也有列出合作的機構,可以增加信任感。各種工具、方式都好,但不要落入詐騙集團或是奇怪的宗教團體就好。 了解台灣的自殺死亡狀況 這段是我後來才補上的。本想跳過這一段,但我發現,這個部份很重要。 我在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找到「 自殺死亡及自殺通報統計 」資料,於是我統計2019年到2023年全台灣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並製成圖: 2019年至2023年不同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統計(單位:人) 自第上圖可以知道,在這 5 年裡,45 至 64 歲的死亡人數都是最多的。於是我也好奇的去找了不同性別在這區間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 2019年至2023年男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2019年至2023年女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很遺憾的是,在14歲以下都有自殺死亡的孩子,不論性別都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在這 5 年中,不論男女,在 2019 年的 45 至 64 歲都是自殺死亡人數最高的,男性是 970人,女性是 513人,2019年是新冠疫情開始之初,那一年有許多人可能面臨失業或因隔離而心理壓力或情緒失衡選擇自殺,我沒有再去找更進一步的資料。自不同性別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性別統計來看,除了 14歲以下的死亡的孩子外,男性自殺死亡的人數是女性死亡人數的近 2 倍。 粗略了解台灣人使用抗憂鬱藥物的狀況 由於衛福部的「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專案的補助對象是 15 至 45 歲,於是我好奇為什麼 46 歲以上的對象不在補助範圍裡?是不需要還是 46 歲以上的人有能力負擔諮商費用?先不想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