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一些貓狗事

被叫作阿肥的貓

注意照片裡的這隻貓約有兩個月,牠總是慵懶的躺在車子的引擎蓋上享受餘溫,有些經過的路人驚訝於牠的體型而停下來拍牠睡覺的身影,而這隻貓可能曾經是某人家中的寵物,所以完全不會怕人,牠配合度相當高,即使在睡覺,我們輕輕喚牠,牠也會瞇著眼抬起頭來,好像在說:「我在睡覺啦!」

剛注意到這隻貓也是因為牠的體型,以野貓來說,這樣的體型實在是很誇張。我曾經拍下牠的身影給熟識的人看過,他們都說,一隻野貓能混成這樣也真是厲害。

雨漣還跟我說了一隻一餐吃七頓的貓的故事,大意是說有隻貓,每到晚餐時間,牠會在第一條街上吃晚餐後再到另一條街,每條街上都有人會餵牠,牠就固定在這七條街閒晃。有天,這隻貓似乎生病了,第一條街的人家帶牠去看醫生,在獸醫面前叫了牠一個名字,獸醫為牠打了一針後,這家人就把牠放回街上;這隻貓又跑到第二條街,第二條街的人也看牠身體似乎不健康,帶牠去給同一個獸醫醫治;第三條街、第四條街…獸醫覺得奇怪,怎麼又看到同一隻貓但又被叫另一個名字?有不同的主人?這隻貓的行為終於被拆穿了,原來牠「劈腿」這七條街上的人家。後來,這隻貓跑走了。

故事結東後,我笑著對雨漣說:「這哪是在說貓,明明就在說人。」我們在壹陸壹的窗台前笑了起來。

最近上下班都走牠出沒地盤的那條巷子,只想看看牠,牠都是懶洋洋的躺在引擎蓋上,偶爾會柔柔的喵一聲。但如果我回家後,換個手提袋,牠就會主動跑下來磨蹭我,要是偉展在旁邊,牠撒嬌撒得更勤,因為牠知道,只要牠一撒嬌,我們兩個就會拿貓食罐頭餵牠。

小花貓這個月裡,牠身邊多了一隻瘦弱的小貓,從這附近出沒的貓隻來看,估計是某隻兇巴巴的花貓的小孩。我們從不知道被我們喚作「阿肥」的貓的性別,只是這隻小花貓跟在牠身邊,看起來像是貓媽媽帶貓小孩一樣。第一次餵食阿肥罐頭時,這隻小花貓也跟過來吃,甚至獨占一整個罐頭,阿肥則是吃了幾口後就坐在一旁讓給小花貓吃。要不是偉展把小花貓趕開,阿肥可能什麼都沒得吃。幾次餵食後,大概是小花貓知道跟著阿肥就有東西可以吃,連坐姿都學起阿肥來,簡直就是貓界的東施效顰。

昨天晚上趁著沒雨時去壹陸壹喝熱巧克力,在往壹陸壹的路上,這隻原本躺在引擎蓋上的貓跑了下來在偉展和我的腳邊磨蹭。我餵過牠幾次貓食罐頭,牠還挺喜歡雞肉和魚肉的罐頭。這隻貓,雖然很溫馴、很親人,其實,牠只認罐頭,誰的手中有罐頭,牠就向誰撒嬌。

我拎著常放著貓食的小手袋對著這隻撒嬌的貓說:「我沒帶罐頭,回來再帶給你吃。」回家時,只看到那隻小花貓蹲坐在引擎蓋上,沒看到阿肥的身影。

上樓後才知道,媽媽和妹妹回家時,阿肥離開常出沒的巷子,跑來坐在我們這棟公寓的樓梯口,踡在媽媽的摩托車座墊上,看到媽媽時,還喵了一聲。牠跳下座墊想跑進樓梯間,媽媽和牠玩了起來,不讓牠進樓梯間,牠還站起來拍門。後來樓上一位年輕太太下班回來,看來阿肥和媽媽在門口玩,就和媽媽聊了起來。原來他們也有餵這隻貓,而且,這隻貓還會跑進樓梯間裡和他們玩,但因為房東禁止他們養寵物,所以只能任牠在樓梯間裡閒晃,他們夫妻倆叫這隻貓作「胖喵」。媽媽說我都叫牠「阿肥」,年輕太太笑說:「反正都是胖。」接下來妹妹告訴我,之後四樓的小姐下樓,她看到這隻貓時,也對牠說:「唉呀!我手邊沒帶罐頭耶!」

所以,在這棟小小的公寓裡至少有三戶人家在餵這隻貓,真是好「貓」命,難怪看牠一天到晚都在睡覺,反正醒來就有東西吃,何必拼命去抓老鼠、麻雀或是翻垃圾堆呢?

不過看牠昨晚四處找東西吃的情況,可能沒有人餵牠剩菜剩飯或是罐頭,當我帶著罐頭要餵牠時,牠不知道跑到哪棟公寓的樓梯間裡還是躲到哪去了,只聽見貓叫聲卻不知道牠「貓」在哪裡。

洗澡後,我突然想起很久沒見到巷子裡那隻咖啡色老狗,前幾天只看到狗主人牽了隻花狗,原本的老狗呢?媽媽說,狗主人說那隻老狗被人綁走了。於是我想起前幾個星期的某一個凌晨,我聽見樓下有狗在「吹狗雷」,再更早之前還有聽見狗的哀號聲,本以為是外面的狗跑進牠的地盤所以被老狗教訓一頓,現在想想,可能是那隻狗遭遇了不測。

那隻狗兒年紀很大了,也不會主動去追人或追貓,我曾看過牠和一隻幼貓大眼瞪小眼的,在冬天有溫暖陽光時,牠也是躺在停車場上曬太陽。想到以後看不到牠,其實心裡還挺難過的。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 ,

留言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注意心理健康,善用心理諮商資源

在很久以前,我粗略畫過幾張統計圖表丟在社群平台上,不過,也許是時候寫一篇文章來說這些資源的重要性。 台灣衛生福利部(衛福部)自2024年開始提供一個很棒的資源:「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我直接引用頁面中的內容,即自 2024年8月1日起,衛福部擴大補助3億3,600萬,提供15歲到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青壯世代,可以補助 3次的諮商費用 。有興者可以閱讀 相關頁面 內容。這對青壯世代是非常棒的一件事,這個世代的人會被網路上的影音文字迷惑,感到茫然,卻找不到出口,社群網站上日益增加的負面情緒、工作與家庭帶來的壓力、空白的社交生活、有些人會利用其他線上工具抒緩心理壓力,坊間也有愈來愈多的身心治療診所或是心理諮商中心,在衛福部的 專案頁面 、 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上也有列出合作的機構,可以增加信任感。各種工具、方式都好,但不要落入詐騙集團或是奇怪的宗教團體就好。 了解台灣的自殺死亡狀況 這段是我後來才補上的。本想跳過這一段,但我發現,這個部份很重要。 我在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找到「 自殺死亡及自殺通報統計 」資料,於是我統計2019年到2023年全台灣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並製成圖: 2019年至2023年不同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統計(單位:人) 自第上圖可以知道,在這 5 年裡,45 至 64 歲的死亡人數都是最多的。於是我也好奇的去找了不同性別在這區間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 2019年至2023年男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2019年至2023年女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很遺憾的是,在14歲以下都有自殺死亡的孩子,不論性別都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在這 5 年中,不論男女,在 2019 年的 45 至 64 歲都是自殺死亡人數最高的,男性是 970人,女性是 513人,2019年是新冠疫情開始之初,那一年有許多人可能面臨失業或因隔離而心理壓力或情緒失衡選擇自殺,我沒有再去找更進一步的資料。自不同性別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性別統計來看,除了 14歲以下的死亡的孩子外,男性自殺死亡的人數是女性死亡人數的近 2 倍。 粗略了解台灣人使用抗憂鬱藥物的狀況 由於衛福部的「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專案的補助對象是 15 至 45 歲,於是我好奇為什麼 46 歲以上的對象不在補助範圍裡?是不需要還是 46 歲以上的人有能力負擔諮商費用?先不想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