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movie]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Peaceful Warrior
  • 片名: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Peaceful Warrior
  • 導演:維克多·沙爾瓦Victor Salva
  • 演員:史考特麥柯洛維茲Scott Mechlowicz 、尼克諾特Nick Nolte、艾咪史瑪特Amy Smart
  • 原作: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
  • 作者:丹米爾曼Dan Millman
  • 網站:Peaceful Warrior
  • 上映日期:2007/10/26
墜落時,會想到什麼?
看著票上印著的倒過來的人,想到了塔羅牌的Hangman,一個痛苦卻又享受自我折磨的狀態,運動員的生活似乎就是在不斷的超越自己的體能極限中努力,不斷的追求榮耀帶來的成就感,把自己束縛在成就感中,失落的痛苦也只能自己承受。
以體育項目的勵志電影很多:征服情海(Jerry Maguire)、重返榮耀(The Legend of Bagger Vance)這兩部電影一部講失意的球員經紀人和球員之間的互動, 一部在說一個高球天才因為得失心過重而喪失天份,仰賴路過的 Bagger Vance替他改變心態並挽回信心及抱得美人歸。兩部電影的都是以人名來命名,而這部電影同書名為Peaceful Warrior:平靜的戰士,其實要我們看一位戰士如何透過心靈的平靜來成就自己的目標。
這部電影的劇情很輕鬆,透過很簡單的問答和行為來觸動觀眾心中的根本疑問,不是那個讓人想破頭的「我是誰?這一世的目的是什麼?」而是:「你快樂嗎?」很多人遇到這個問題的當下和片中的運動員一樣是答不出來的。片中多數的理論、行為與飲食其實比較像日式的哲學,反正美國人總是日本中國分不清楚,統稱為「禪」,但片商這麼翻譯大概和書中Millman稱這位老人為Socrates有關。他們的對話,除了讓我想起平常和大哥的對話外,「墜落」似乎是片中Millman心智重生的一個關鍵。
Millman夢到自己在完美的表演後摔傷了腿,看見了清掃他的「殘骸」的人穿著左右不同的鞋,在凌晨三點驚醒後,騎車去加油站遇見了被他稱為Socrates的老人,這個老人穿著左右不同的鞋。
他與老人相約在校園,被老人扔入橋下。Millman憤怒的從水中爬起與老人爭論,Socrates說:「…你很專注在其中,還把那段經驗取了個名字『啊…』」之後的Millman有了一些體驗,表演了一段相當完美的鞍馬。
他跟蹤老人來到體育館,兩人爬到橫樑上,Millman似乎有了讀心術,聽到教練、身邊隊友們心裡的話。他驚覺自己沒當過其他人的朋友們,當他要面對自己時便開始墜落,醒來時是憤怒與恐懼,到底什麼是過去?什麼是現在?未來?
Millman因為追求極限的刺激,騎車超速又違規,讓他回到了他的夢魘裡-飛了出去,墜落時跌斷了夢中碎裂的那條腿,斷成十七截的大腿,大家都不認為他能再回到運動場上,而這才是他真正磨練的開始。
當鏡頭轉向他與自己處於鐘塔上時,讓觀眾了解他的內心正在交戰著,最後他選擇放開手,而這個墜落不像之前那樣求救、恐懼、憤怒、逃避與悲傷,而是一種解脫,他看著墜落的自己,臉上是解脫的神情,眼睛睜開時卻是一片平靜,好像也有種覺悟的感觸。
原來,墜落時就放手墜落,不要掛念太多,畢竟人生有起有落,到達峰頂時自然就會有來到谷底的一天。也許有人會拉你一把,也許就像片中的男主角在粉身碎骨後又重新站了起來。其實那天大哥是這樣跟說的:「每個人都有他們一生的目的,只是有很多路給我們選擇,也許你選的這條路會走的比較遠,但最後的結果都是一樣的,差別就在你怎麼去看待這段多出來路程的風景。要快樂的去看還是悲傷的去看也是個人的選擇。」我記得當時曾問他:「如果,『想』就是經歷的過程呢?」他說:「那你為什麼不想快樂的事要去想悲傷的事?」
HangmanHangman
還記得我在開頭說的Hangman嗎?塔羅牌其實是可以從不同方向來看的,右邊這張卡是我現在所使用的Voyager Tarot中的Hangman,如果把這張卡轉過來看,就會看到原本倒吊的人其實是站立在花中像是自花中誕生,且手上還握著光芒,而原本看似要把他捲入的漩渦在倒轉過卻似乎變成雲彩,而光圈圍繞著他,也表示著如果我們換個用一種方式思考就能逃脫這樣不舒服的狀態;左邊是偉特牌的Hangman,如果倒過來看,那個被倒吊的人正自得的以單腳站立於木棍上,頭頂也有著光圈。如果我們把這部電影的海報轉過來看,主角並不是在墜落,而是站立著像是在表演後高舉雙手謝幕接受大家的喝采,為什麼會有喝采?因為他專注其中盡好自己的本份,不管是戰士還是演員或是武士,心靜下來才聽得見其他的聲音,知道接下來要怎麼反應。
TowerTower
上面兩張卡都是Tower代表摧毀舊有的事物,燃燒及淨化,在Voyager Tarot還有破除舊習,重新開始的意思。會想到這些牌只是覺得Millman在片中因車禍受傷到比賽過程其實很類似塔在塔羅牌中的12到22的旅程。塔羅牌從12開始分別是Hangman、Death、Temperance/Art、Devil's play、Tower、Star、Moon、Sun、Judgement/Time Space、Universe回到原點的Fool/Fool Child其實可以感受到一個故事在其中:「在身心處於非常不和諧,非常痛苦的狀態下(Hangman)便會使自己的靈魂或真正的自己進入死亡的狀態(Death),所以需要節制自己的行為舉止(Temperance)不要沉溺於嬉戲或縱情肉慾(Devil's play),否則就會面臨毀滅的境界(Tower)。但毀滅不全部是壞的,在毀滅的黑暗後,只要有所覺悟,拋棄惡習就會知道自己其實是受到神所庇護,是一個人生的磨練過程,漸漸可以看見光亮(Star),在保持理性與感性均衡、身心平衡的狀態(Moon)時,專心的面對自己該做的事,便能得到成功,迎接光明的未來(Sun)。當審判日來臨時,我們將因在人世間的言行受到應有的審判(Judgement/Time Space),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在歷經這一段人生的旅程及審判後學習到新的事物,每個人一生都在學習不同的事物,在未完成的狀態下進入下一個輪迴(Universe),投胎重新開始學習新事物(Fool/Fool Child)。」這是每個人必經的生命之路,原本在看電影時還沒有覺得,只是在寫這篇文章時就很自動的與塔羅牌的這些主牌們連結起來,特別是想到Millman在鐘塔上與自我產生衝突時放手讓驕傲狂妄的自己墜落,就像Tower這張卡裡的圖一樣,然後經過心靈的試煉成長,然後重生。如果仔細想想,這部電影裡有很多和塔羅牌相關的意境在裡面。
這部電影另外還有關於「隨緣」及「超脫自我」的思想,Socrates在影片中始終未對Millman表明身份,而Joy也不像其他女孩們主動的追求Millman或是主動介紹自己。相較於我們一生總是在追求「我是誰?」的答案,這兩個人已經超越了那個問題,也不去在乎這個問題,借《第十三個故事》書中的一句話:「…只有不在場的人,妳才需要為他們取名字。」為什麼?因為我們總是希望被記住,代表自己在其他人的心中存在過。不過Socrates和Joy都沒有主動的去表達自己的身份,Joy甚至在每次出場時都是從Millman身邊經過,Socrates也不強求自己真的一定要陪著Millman,緣份盡了,就是結束了,怎麼強求也不會改變結果,而Socrates不也對Millman說了,也許他只是Millman心中的一個自己,這也表示了,Socrates一直都「在場」,Millman的得意、放縱、失落與驚慌,他都「在場」。片頭清掃Millman右腿碎片的清潔工,也預告了他出現的目的及對Millman的改變,所以Millman才會對著跑步的Joy大喊:「…我有預感我們會在一起,我做的夢很準的…」。所以電影最後,比賽前Socrates消失了,但Millman並沒有太失落,當然也可以解讀是他專注於在他的比賽,他的當下。
電影裡要傳達的東西很多,比方說生活方式、待人處事的態度、專注與活在當下、放手與接受,如果說電影要表達這麼多東西,可見書裡就更多了。很棒的是,電影沒有太過花俏的明星模糊焦點,劇情安排的很流暢不會讓人看不懂,只會一幕一幕的把另一種思想方式敲進心裡。


留言

  1. 真好,看到妳寫這篇,果然不錯的片子。昨晚看完電影才在想說要來看這部

    回覆刪除
  2. 這部電影以輕鬆詼諧的方式來表達一個人如何面對挫折和心魔,所以小說才能賣這麼好啊!

    回覆刪除
  3. 昨天看完書
    今天看完電影
    雖然電影無法樣樣交待
    不過
    這仍是部值得心平氣和去欣賞的片子
    反而
    我不將他歸納為勵志片

    回覆刪除
  4. Hello~ Issac,
    這部電影或小說的確都不算是勵志電影,比較像是作者本人的自傳體電影。
    您拍的加羅湖的照片很漂亮啊!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注意心理健康,善用心理諮商資源

在很久以前,我粗略畫過幾張統計圖表丟在社群平台上,不過,也許是時候寫一篇文章來說這些資源的重要性。 台灣衛生福利部(衛福部)自2024年開始提供一個很棒的資源:「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我直接引用頁面中的內容,即自 2024年8月1日起,衛福部擴大補助3億3,600萬,提供15歲到45歲有心理諮商需求的青壯世代,可以補助 3次的諮商費用 。有興者可以閱讀 相關頁面 內容。這對青壯世代是非常棒的一件事,這個世代的人會被網路上的影音文字迷惑,感到茫然,卻找不到出口,社群網站上日益增加的負面情緒、工作與家庭帶來的壓力、空白的社交生活、有些人會利用其他線上工具抒緩心理壓力,坊間也有愈來愈多的身心治療診所或是心理諮商中心,在衛福部的 專案頁面 、 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上也有列出合作的機構,可以增加信任感。各種工具、方式都好,但不要落入詐騙集團或是奇怪的宗教團體就好。 了解台灣的自殺死亡狀況 這段是我後來才補上的。本想跳過這一段,但我發現,這個部份很重要。 我在衛福部心理健康司找到「 自殺死亡及自殺通報統計 」資料,於是我統計2019年到2023年全台灣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並製成圖: 2019年至2023年不同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統計(單位:人) 自第上圖可以知道,在這 5 年裡,45 至 64 歲的死亡人數都是最多的。於是我也好奇的去找了不同性別在這區間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 2019年至2023年男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2019年至2023年女性年齡分層自殺死亡人數(單位:人) 很遺憾的是,在14歲以下都有自殺死亡的孩子,不論性別都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在這 5 年中,不論男女,在 2019 年的 45 至 64 歲都是自殺死亡人數最高的,男性是 970人,女性是 513人,2019年是新冠疫情開始之初,那一年有許多人可能面臨失業或因隔離而心理壓力或情緒失衡選擇自殺,我沒有再去找更進一步的資料。自不同性別因自殺而死亡的人數性別統計來看,除了 14歲以下的死亡的孩子外,男性自殺死亡的人數是女性死亡人數的近 2 倍。 粗略了解台灣人使用抗憂鬱藥物的狀況 由於衛福部的「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專案的補助對象是 15 至 45 歲,於是我好奇為什麼 46 歲以上的對象不在補助範圍裡?是不需要還是 46 歲以上的人有能力負擔諮商費用?先不想那麼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