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Music]Mi Sueño-Ibrahim Ferrer

我的夢想CD封面

提到古巴,應該會聯想到雪茄、棒球、卡斯楚(Fidel Castro)、切 格瓦拉(Ernesto Che Guevara)、摩托車日記;如果有人提到Ibrahim Ferrer,多數人應該會直接連想電影「樂世浮生錄(BUENA VISTA SOCIAL CLUB)」。這個共產國家,一般人很少對它真的非常了解,我對它也了解不多,當《樂世浮生錄》在台灣沸沸揚揚時,也無力去欣賞它。查了一下wikipedia,原來古巴除了上述名人及名產外,還有許多農產品,包括了咖啡豆。

昨天下午,我問大哥:「古巴有產咖啡豆嗎?」他說:「有啊!共產國家產的咖啡豆…」接下來的聲音就被磨豆機的聲音蓋掉了。

常在聽到電影中出現類似曲調的配樂,像是沒人寫信給上校(No One Writes to the Colonel)、悄悄告訴她(Hable Con Ella)裡的Cucurrucucu Paloma、揮灑烈愛(Frida),還有Antonio Banderas所演的一些電影(當然不會是蘇洛)會聽到一些配樂,偶爾會出現西班牙或是墨西哥民謠,通常我都會很籠統的歸類到拉丁民族的歌曲。只是在聽了許多歌手的演唱後,其實沒有找到能帶給我有「百年孤寂」書中感覺的音樂,也沒有找到那份熟悉感。很難形容那種熟悉感,古巴音樂的形式有很多種,倫巴(Rumba)應該是台灣人較熟悉的形式,因為在台語或國語老歌裡可以找到不少倫巴曲風的歌曲。

Mi Sueño的中文專輯名稱為「我的夢想」,由Ibrahim Ferrer個人演唱多首Bolero Ballads,其中還有一首是1998年的錄音。Bolero,查尋wikipedia時得到的結果是:

The bolero is a type of dance and musical form.
而在唱片上所看到對此專輯的說明是這樣的:
The last album by the great Cuban vocalist and Buena Vista Social ClubTM star, Ibrahim Ferrer. The project he dreamed of realising all his life- an album devoted to the most meltingly romantic of all Cuban styles- the bolero.
也就是由Ibrahim Ferrer演唱巴西情歌,簡單的說就是這樣。在誠品聽到這張專輯時,很驚訝它帶給我的感覺,像是我進入了「百年孤寂」或是「愛在瘟疫蔓延時」書中的感覺,午後昏黃的光線染黃了整個街道,空氣中還瀰漫著一種燒菸草的味道,不是稻草也不是已製成菸捲的菸草,而是燒生菸草的味道,一種昏昏欲睡,但又很醉人的感覺,這大概是歷年買過最貴的一張唱片,僅次於四張CD的巴哈平均律。

幸運的是,這也是一張耐聽的CD,可以一再反覆的聆聽,當聽到Quiéreme mucho,拿起了歌詞看它和其他歌詞的英文翻譯,都是很溫柔的情歌,但特別的是又不同於我們常聽到的拉丁情歌那樣的熱情奔放。不同於Bossa Nova,Bossa Nova的曲風慵懶比較適合在逛墾丁大街和夏天的星期五夜晚聽,如果在做事情時重覆不斷的聆聽,其實會讓想把它關掉,即使是Stan Getz & Gilberto這張專輯。

如果仔細聽Mi Sueño,會聽到熟悉的樂曲,對熟悉國台語老歌的人絕對不是難事,只是我很難戒掉不聽這張專輯,特別喜歡Quiéreme mucho,而專輯裡的每一首歌都讓我想起「愛在瘟疫蔓延時」裡,烏爾比諾醫生在月圓的夜晚喝了茴香酒,經過費爾米納的窗台時:

…茴香酒的作用,使他覺得庭園就跟飄浮的水面似的,用布蒙起來的鳥籠,則像一個個夢寐中的鬼影。新開的枸櫞花,散發出陣陣暖哄哄的香氣。縫紉室的窗戶敞著,工作台上亮著一盞燈,幾幅沒畫完的圖,放在畫板架上,似乎在展覽。「你在那裡,無處不在。」…
如果是「百年孤寂」,我想到的是克列斯比因被亞瑪蘭塔拒絕求婚發狂的敘述:
…有一天晚上,他正在唱歌,馬康多的人醒來,聽到那有如仙境才有的古琴聲和凡人不可能唱出的熱情曲調,覺得恍如身處天使的國度裡。這時克列斯比看見全馬康多的窗子都亮起燈光,只有亞瑪蘭塔的窗子例外…
Quiéreme mucho的歌詞表達的是男子對心愛的另一半所唱的情歌,希望另一半也能真心的愛他,兩人相愛至死不渝。歌詞很短,但同樣都在說痴心人的故事,雖然烏爾比諾醫生不像克列斯比有那麼悲慘的命運,他雖然與費爾米納結婚,但我很難看出費爾米納與他之間存在的是愛情還是友情,倒是阿里薩對費爾米納不變的炙熱情感更適合Quiéreme mucho這首曲子。

這張專輯,其實我一點都聽不懂Ibrahim Ferrer在唱什麼。對於拉丁音樂,實際上了解不多,常要看它的英文歌詞翻譯才能了解歌手在唱什麼。音樂是一種很特別的形式,它能把一個國家的特色、民俗性唱入其中,我們可以從歌手演唱時的聲音、伴奏樂器的節奏來感受到歌曲帶來,該國的特色,拉丁美洲的音樂有這種特色,除去被「美國化」包裝的音樂,當我們聽到一個拉丁歌者唱著他們的民俗歌謠時,就能深刻的感受到他們的熱情。

比方說,Selena,在電影之初就可以看到她的父親因為只會唱英文歌曲而在拉丁民族聚集的餐廳遭到台下的聽眾扔垃圾趕走,差點引發暴動,而Selena在唱英文歌曲之前也是以拉丁舞曲開始演唱,受到墨西哥民眾的歡迎後走紅回美國(她是墨裔美國人);還有像是西班牙的Julio Iglesias。不止拉丁民族,義大利、法國的歌者在演唱自己國家的歌曲時,通常都可以讓聽眾感受到該國的風情。

所以在聽這張專輯的同時,我想到的是台灣本土的音樂。台灣本土的音樂,除了原住民的音樂外,台語老歌多是以日本曲為基底,當然在稍微開放一些時,就有一些改編的曲調,國語的老歌也是,不過也沒聽過多少,還有客家人的歌曲。如果Ibrahim Ferrer的歌聲能傳到全世界,在一個不怎麼支持音樂的共產國家裡,透過Wim Wenders的電影把這些老歌手們的音樂推向全世界,在Ibrahim Ferrer辭世前還能環演世界,那台灣…除了走搖滾風的閃靈外,其他的老歌手們,他們也能像Ibrahim Ferrer、Omara Portuondo一樣讓世界聽到嗎?

在YouTube找到Ibrahim Ferrer對於這張Mi Sueño專輯所說的話,唱Bolero是他的夢想,這也是這張專輯被命名的原因。一如以往,我找了一些相關的影片於其中,特別是他與Omara Portuondo合唱的Silencio,也就是第四支影片。偉展問我為什麼喜歡這首曲子?我說這首曲子聽起來特別的有一種滄桑和悲傷的感覺,彷彿經歷了很多很多的事情: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公告:更換網址為 www.yingchu.net

使用「.tw」域名的網址已有一段時間,在台灣的春季連續假前一天,我決定把域名自原本的 「.tw」 改到「 .net 」,從國家及地區頂級域名(ccTLD)更換為通用頂級域名(gTLD)。對一般人來說,只是換個網址,但實際上更換域名不僅影響網路搜尋引擎排名,也因我無法設定舊網址自動跳轉到新網址(301 頁面),加上我平時較少使用社群平台,導致許多瀏覽者可能無法得知我已更換網址,RSS 讀者也無法自動收到新文章。 目前我只能在 X(twitter)、LinkedIn上公告我已更換網址。 請大家更新自己的書籤至「 https://www.yingchu.net 」,有使用 RSS Reader 習慣的使用者也更新至「 https://www.yingchu.net/atom.xml 」或「 https://www.yingchu.net/feeds/posts/default 」。 更換域名的原因 1. 費用因素 自 2014 年開始使用「.tw」域名,每年付台幣 700 元,使用已超過 10 年。當時選擇「.tw」,除了想告訴瀏覽者這個文章作者來自台灣外,「.tw」比「.com」或「.net」每年維護費用便宜近 50%。這期間我也曾購買其他新頂級域名(New gTLD),如「.world」、「.asia」等,並使用不同註冊平台。有些平台為吸引新客戶不時推出特價活動,例如我一直關注的「.net」近期就有優惠。同時,移轉服務商後「.tw」的維護費用也低於 HiNet,進一步強化我更換域名的意願。 2. 較友善的管理介面 原本透過 HiNet 購買的「.tw」域名,其後台介面不夠直覺,常常找不到設定功能。每年僅登入一次,幾乎無法記得操作流程。今年登入時才注意到其實有提供多因子驗證(MFA)功能,但過去完全未曾留意,也從未收到相關通知。自 2014 年至今,我印象中這個系統介面僅更新過一次,早期的版面文字更小、操作不便。 當我在其他服務商購買「.net」域名後,發現他們的介面在手機與電腦上皆清晰易用。因此我也將其他域名集中轉移至同一註冊商管理。新的註冊商同樣提供 MFA,我也不儲存信用卡資料,讓集中管理更加輕鬆安全。 3. 無法接受「.TW」註冊局(registry)的政策 促成我犠牲 10 年 SEO成果的臨門一腳,是因為收到一封台灣ccTLD管理者(即註冊局,台灣的註冊局...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

To Regulate or Not to Regulate? About AI technology

I borrowed the title of the forum this afternoon . Actually, I attended two webinars about AI today.  One forum focused on the debate about regulating AI development in Taiwan. The discussion was fruitful, as the panellists shared their experiences and knowledge about different AI regulations across various countries. Besides Taiwan, they discussed the European Union, the US, Korea, and China. Korea, for instance, published their "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stablishment of Trust" (AI Basic Act) at the end of 2024. However, before this, the Korean government had already established good data governance through three essential acts: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tection Act, the Network Promotion Act, and the Credit Information Act. These laws, along with their MyData applications, built a strong foundation for strategies like the Data Dam, a centralized platform for securely collecting, storing, and processing large-scale data, which supports AI dev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