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狂歡餐飲日

好喝的E61卡布

很久沒吃所謂「吃到飽」的餐飲,一來是年紀將近三十加上新陳代謝不太好,吃太多對身體不好,二來是覺得,「吃到飽」其實沒有想像中的划算,如果不是多人一起吃,不但吃得悶還吃得掃興,第三是在專科大學時代常和同學朋友去吃這種東西,吃到後來的結論是那根本不是「吃到飽」,其實是「吃到死」,結果前幾年還真的常有人吃到死,實在太誇張。

年輕人特別是男性,活動量大,經費有限,吃這種「吃到飽」的服務勉強也許算OK,但不太建議上班族或是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人吃這種東西。專院校大概還有半個月才開學,我不知道以前去的提供這種服務的店還剩幾家,就寫一下關於這種「吃到死」,不,「吃到飽」的回憶吧!

提供這種服務的飲食種類不外火鍋、烤(燒)肉、中式/西式/日式的Buffet、素食、冰品、中式或日式料理、甜點下午茶…等,也因為場地和食材品質的不同也提供了不同的價格,例如在飯店的下午茶可能要四百至六百元,但在台灣所謂的「和風洋食館」提供的下午茶大概二百到三百元之間。這些東西都有雜誌幫忙做分類,在這裡就不多說,只是要提醒的,部份篇幅廣告成份居多,不見得像照片上那麼漂亮或是報導的那麼好吃,我有遇過一次地雷,後來那間店也關了。

炒冰的畫面火鍋吃到飽有吃過不少次,像是旋轉火鍋或是賓士鍋這類的,印象中比較特殊的,是有次在東區吃到的火鍋,平均一個人大約四百元左右,在當時也不算平價,但他們提供的食材,特別是海鮮,在一般吃到飽的餐廳也不是那麼常見,新鮮度也夠。吃完後會有服務生幫忙清理桌面,然後將原本放火鍋的位置透過桌邊的控制鈕切換成低溫的冷凍盤,再將想做成冰砂或冰淇淋的果汁倒到盤上翻炒,沒多久就有冰淇淋可以吃。都是去那裡吃海鮮,冰吃的少,所以沒什麼印象。這東西也熱門了一陣子,還存在與否?不知道。只知道後來四處都可以看到所謂299或199吃到飽的火鍋店,但食材不是很特別就是了。最近的一次是偉展還在房仲業,加上那陣子我非常想吃火鍋,他帶我到台北民權東路上的一間火鍋店,裝潢不會特別吸引人,但裡面食材也不算太差,只是附近的霓虹燈就讓我覺得這是個我不會走入的世界。

好吃的生春捲烤(燒)肉吃到飽的服務也吃過不少次,從299吃到近千的也有,長安東路附近有一間日式燒烤店,以前還算蠻常去吃,我喜歡吃烤鴻禧菇和某種菇類,覺得烤過後很美味,也是我不怕的幾種菇類。這幾年來,終於有人腦筋動得快,走精緻化路線,講究擺盤和情境,讓人吃完不會全身都是燒烤味,就算價錢偏高也讓人吃的開心。昨天去吃的牛角、去年生日和今年開春去吃的原燒就屬於精緻化的店面,其實兩間感覺不同,牛角比較適合團體去吃,大家各點幾盤菜,相信就吃的很飽,或是點些平時不容易吃到的菜,而且在那樣的環境下,多人吃會比較有氣氛。牛角提供的餐點很棒,很新觧,我喜歡他們的無骨雞腿肉和花枝圈,泡菜也很方便,甜點是淋上黑糖漿的奶酪,真好吃!唯一的缺點是我的口味偏淡,所以不習慣他們的重口味;原燒感覺上兩個人去也很適合,場地比較寬,燈光較明亮,較講究排盤,口味也比較淡,我喜歡他們的生春捲、骰子牛肉和雞湯。最後我想起了在台灣撐沒多久的巴西窯烤,當時在忠孝東路上有一間巴西窯烤,我不知道他們為什麼撐不下去,可能是店租太貴還是其他原因,他們算是蠻特別的吃法,最喜歡的是桌上那瓶洋蔥,配烤肉吃很適合,但吃完要記得潄口,不然吸血鬼都會被嚇走。昨天去牛角(中山店),他們就很貼心在廁所裡放了小瓶裝的漱口水,這種服務很值得加分。

Buffet吃的就比較少,因為有機會吃的時候年紀也較大,覺得吃這種服務其實很傷身,所以頂多就是和家人去慶祝生日時才去吃。以前台灣這種自助式的餐飲不多,上閤屋在當時算是標竿,我只在信義區吃過二、三次,也刻意不讓自己吃太飽,據比較常因商務而去吃的老爸說,他覺得民權東路店的食材比較新鮮也比較好。這是比較精緻路線的,一般坊間有65元素食便當吃到飽,我也有吃過,一分錢一分貨,在我對素食狂熱的日子裡,老媽幫我買的素食便當就是我的最愛,很貴,但那不能叫素食,有聽過什麼是素的魚排嗎?吃起來還有魚的味道咧!但其實我只愛吃蒟蒻製品而已。

仔細想想,「香橙」算是北部地區中式料理點菜吃到飽算知名的店吧!在還是學生的時候(也就是大學轉學考試前一年)也很常去吃,平均一個人三百元,晚餐就可以解決,因為是吃合菜,所以找多一點人去吃比較好。好不好吃是個人問題,但對於一桌全是男生,每個都愛吃飯的情況下是一間很不錯的餐廳。唯一比較特殊的是他們訂有「沒吃完要罰錢」的規矩,而且是真的會罰哦!有次和友人四人去吃飯,因為人很多所以我們坐在櫃台錢,有桌客人要結帳,老闆娘說他們韮黃牛肉沒吃完要罰錢,這客人就當場和老闆娘大小聲了起來,客人覺得韮黃牛肉不好吃,他沒必要付錢,老闆娘對自家廚子有自信,不覺得難吃,反正兩方都有理由、立場堅定,只是同樣有點韮黃牛肉且也不覺得難吃的我們,在當場還真是有些尷尬。那場鬧劇最後是客人不用付罰款,老闆娘臭著臉結帳,兩敗俱傷。後來有年跨年,一夥人想去那吃晚餐結果沒位子,轉到旁邊的北平料理去吃,也許因為隔壁生意太好,所以那間北平料理也提供同樣吃到飽的服務,不過可能是經驗不太夠加上跨年客人多,上菜速度慢、也容易送錯菜,最後休息時間看到廚子出來抽菸透氣時在甩手,真辛苦。

瑪斯卡邦內部裝潢下午茶吃到飽也算是吃的不少吧!這東西還流行了好一陣子,櫻桃泡泡(Cherry Walker)算是帶動這股流行的開始,從原本的南京東路開始,到現在台北車站、忠孝東路等熱門商圈都有分店,還有一間店叫布朗妮,是全店的蛋糕麵包都可以計入下午茶內讓人吃個夠,後來搬到永和路上,店面變小後,下午茶的服務約維持個二年左右就沒有了。其實最開始應該是下午茶每人約一百五十元到二百元可以選擇一個蛋糕和一個飲料,到後來每個人付約二百到二百五十元的金額買一個位置吃點心、喝飲料、聊天聚會,原先還會顧及食材,最後好像就比較沒有了。大學時和同學們去天母一家叫Mascarpone的店,其實他們是以提供西式餐點為主的餐廳,那天我們去吃的是下午茶,他們的奶酪很好吃,不過之後和偉展再去天母,這間店已經只存在相片和記憶裡了。

看完上面,有種自己以前像是《百年孤寂》中的席甘多一樣過著奢迷、只有吃的生活,還好沒像他一樣變成大象或是也沒能力像他一樣拿錢貼滿牆或拿出來整箱燒。偉展說我重考那年玩的太兇所以只考到淡江(淡江有什麼不好呢?我很喜歡它的圖書館和四周風景啊!除了冬天風很大很冷外)。其實「吃到飽」這種服務對身體健康真的不好,不管食材或料理方式健康與否,任何東西只要有吃就好,不要吃太多,過量或過於精緻真的是種傷害,年輕時可能不會出現,老了、新陳代謝差了就一定會算總帳。

八月的最後一天,實在很適合拿這種狂歡的文章來做總結。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 ,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公告:更換網址為 www.yingchu.net

使用「.tw」域名的網址已有一段時間,在台灣的春季連續假前一天,我決定把域名自原本的 「.tw」 改到「 .net 」,從國家及地區頂級域名(ccTLD)更換為通用頂級域名(gTLD)。對一般人來說,只是換個網址,但實際上更換域名不僅影響網路搜尋引擎排名,也因我無法設定舊網址自動跳轉到新網址(301 頁面),加上我平時較少使用社群平台,導致許多瀏覽者可能無法得知我已更換網址,RSS 讀者也無法自動收到新文章。 目前我只能在 X(twitter)、LinkedIn上公告我已更換網址。 請大家更新自己的書籤至「 https://www.yingchu.net 」,有使用 RSS Reader 習慣的使用者也更新至「 https://www.yingchu.net/atom.xml 」或「 https://www.yingchu.net/feeds/posts/default 」。 更換域名的原因 1. 費用因素 自 2014 年開始使用「.tw」域名,每年付台幣 700 元,使用已超過 10 年。當時選擇「.tw」,除了想告訴瀏覽者這個文章作者來自台灣外,「.tw」比「.com」或「.net」每年維護費用便宜近 50%。這期間我也曾購買其他新頂級域名(New gTLD),如「.world」、「.asia」等,並使用不同註冊平台。有些平台為吸引新客戶不時推出特價活動,例如我一直關注的「.net」近期就有優惠。同時,移轉服務商後「.tw」的維護費用也低於 HiNet,進一步強化我更換域名的意願。 2. 較友善的管理介面 原本透過 HiNet 購買的「.tw」域名,其後台介面不夠直覺,常常找不到設定功能。每年僅登入一次,幾乎無法記得操作流程。今年登入時才注意到其實有提供多因子驗證(MFA)功能,但過去完全未曾留意,也從未收到相關通知。自 2014 年至今,我印象中這個系統介面僅更新過一次,早期的版面文字更小、操作不便。 當我在其他服務商購買「.net」域名後,發現他們的介面在手機與電腦上皆清晰易用。因此我也將其他域名集中轉移至同一註冊商管理。新的註冊商同樣提供 MFA,我也不儲存信用卡資料,讓集中管理更加輕鬆安全。 3. 無法接受「.TW」註冊局(registry)的政策 促成我犠牲 10 年 SEO成果的臨門一腳,是因為收到一封台灣ccTLD管理者(即註冊局,台灣的註冊局...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

生成式 AI 使用記錄 -- Deep Research

當OpenAI將Deep Research先開放給 ChatGPT Pro 的使用者後,已經有一群使用者驚訝於它的產出,沒多久,OpenAI已 開放給付費的使用者 來使用 Deep Research功能,讓更多人都能受惠於這套功能帶來的方便。 當我在 ChatGPT 裡使用 Deep Research 讀完我幾年來處理的文件、寫的報告內容後,它依這些資料產出的速度相當快,除了可以搜尋網路文章外,也同時參考我所上傳的資料。因為已經讀過我整理過一次或經過多次編修的內容,所以產出成果也有一定的品質。 這樣的發展促使我思考「知識工作者」是否可能真的被取代?科技進步就是不斷的在縮短資訊落差,減少因為資訊落差造成的不平等,但仍有可能因為運用資本的程度不同而產生不平等。 就現階段來說,使用者要讓生成式AI按提示語(Prompt)工作,取得高品質且符合需求的資料、辨識產出的成果是否存有虛構的內容,都需要依賴使用者本身對該領域的專業程度,才能寫出正確的提示語。在我今天的操作過程中,如果沒有先前累積的知識,可能也無法讓AI開始工作。 知識工作者在未來,存在的意義可能會像「翻譯」一樣,將客戶的需求「翻譯」為指令,限縮這些生成式AI在搜尋的範圍,提高產出的準確率及品質,減少內容的幻覺,,也像一個具基本能力的「編輯」,編修文章中的字句,更貼近「人類」的語言,或客戶需求的專業語言,而不是像機器一般的語言。 Deep Research 不僅縮短產出文章的時間,還沒有創作者在產出文章時的陣痛期,例如面對排山倒海的資料確不知從何處開始著手整合,又或是完全不知道要去哪裡找資料,又該從哪裡開始。在對話的過程裡,生成式AI也會一起把範圍縮小,讓目標更明確,也是不錯的協助。